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方案以供需双向赋能为核心,从5方面部署了19项重点任务,明确了2027年和2030年两阶段发展目标,为破解消费领域供需错配难题、培育消费新增长极提供了系统性政策支撑。
方案要求:到2027年,消费品供给结构明显优化,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内涵、享誉全球的高品质消费品;到2030年,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在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方面,方案聚焦新领域新赛道布局,明确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重点行业,开展双百典型创新应用专项活动,打造百个标志性产品、百家创新企业和一批首用场景样板。同时推广柔性化定制模式,实施“千厂千面”改造计划,推动消费大数据与生产系统实时对接,让生产更精准响应个性化需求。
针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重点万亿级赛道,专家分析认为其增长潜力已得到市场验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全新驾乘体验和“第三空间”价值,高度契合主流消费群体需求,随着技术迭代,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针对产品供给优化,方案构建了多元化供给体系。绿色产品领域,将提高消费品能效水效标准,推广绿色建材认证,鼓励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低碳消费;农村消费方面,支持企业开发农村适用产品,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推动优质消费品下乡;健康、运动、兴趣消费均获政策支持,从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到户外装备、潮玩IP,覆盖全龄段多元需求。
不同人群的精准需求得到重点回应。方案提出丰富婴童产品供给,开展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研发保护视力、脊椎的学生用品,推动“传统文具+智能软硬件”融合;培育时尚潮品原创品牌,鼓励私人形象定制;优化适老化产品供给,重点开发养老机器人、护理床等产品,设立银发消费专区,全方位覆盖婴童、学生、青年、老年等群体需求。
“从适老化改造到青少年健康产品研发,政策通过聚焦具体人群的具体需求,让消费供给更有温度、更具针对性,这将进一步释放不同群体的消费潜力。”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柔性制造工厂的发展和推广,将让企业高效响应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这会把消费者从产业链末端拉回中心位置,推动消费市场从简单买卖关系向动态价值共创转变。
消费场景与业态创新被放在重要位置。方案支持开设消费品首店、旗舰店,培育首发平台载体,推动“国潮出海”;有序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鼓励平台企业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规范推广共享轮椅、婴幼儿推车等共享消费模式,完善服务质量认证体系,让消费场景更丰富、消费体验更便捷。
为保障政策落地,方案明确强化财政金融支持,用好以旧换新政策,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将举办特色活动培育中国消费名品方阵,编制创新消费品指南;持续整治市场乱象,加强重点人群产品标准制修订,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
吴垠认为,方案的出台精准把握了当前消费市场供需矛盾的核心,通过供给侧创新与需求侧引导双向发力,既为企业指明了转型方向,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高品质选择。随着各项举措逐步落地,将有效激活消费市场内生动力,推动消费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