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走向现实,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贝恩公司今日发布的《未来已来,智驱新程——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洞察》指出,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不仅将重塑工业生产,更将深刻影响商业服务和家庭生活,开启“通用型劳动力”时代。
“对于企业而言,人形机器人不是‘是否参与’的问题,而是‘如何参与’的问题,现在正是战略布局的窗口期。”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高科技业务主席成鑫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突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态问题。未来十年,能够在成本、技术和应用场景实现协同发展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在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
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主要应用于科研、导览和少数工业制造领域,2024年出货量仅达数千台。然而,未来5至10年,这一市场将进入黄金发展期。预测显示,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销量有望达到600万台,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美元;在乐观场景下,销量甚至可能超过1000万台,市场规模达到2600亿美元。
成鑫指出,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部署取决于四个核心因素:规模化成本降低及正向ROI投资回报、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成熟度、行业需求紧迫性和应用场景的风险承受力。“现在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型号,制作成本在5万美元以上,这还没有算它日常维护、运营的成本,这显然是没有竞争力的,不管放在什么环境之下。”
不过,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经验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有力参考——过去十年,新能源汽车BOM(物料清单)成本下降了50%-60%。类似趋势正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生,预计到2035年,BOM成本将从当前的4-5万美元降至1-2万美元,降幅达到60%-70%。
“这一变化意味着,当成本下降到临界点,人形机器人在投资回报上将超越部分行业的人类劳动力,标志着大规模替代人工的临界点出现。”成鑫说道。
洞察预测,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将经历三个阶段:早期商业探索、工业领域率先应用、商业及家庭场景普及。初期,C端科技爱好者和工业试点将成为主要市场;随后,汽车、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耐用品行业将率先实现替代;最终,医疗、物流、商用清洁等商业场景,以及家庭陪伴、教育、娱乐、家庭清洁等消费场景将全面铺开。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站在历史的拐点。随着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它将成为工业、商业乃至家庭场景的核心生产力工具。”贝恩建议,对财务投资者而言,需关注市场规模、盈利能力、技术壁垒、降本潜力及跨界应用前景。 对潜在行业参与者而言,必须明确战略目标,选择竞争赛道,制定商业化路径,构建差异化优势。 对未来将部署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客户而言,在引入人形机器人之前,则需从价值创造和落地实施两大维度进行评估,包括运营效率、客户体验、数据资产,以及合作伙伴选择、组织变革和监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