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末,多家银行已紧锣密鼓地开启明年“开门红”的筹备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四季度以来,超过30家银行率先行动,将传统的动员时间节点从12月大幅提前至10月—11月。
在分析人士看来,布局“开门红”的背后,通过构建专业化的财富管理能力、打造有温度的客户服务体验、开发贴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银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
多家银行抢跑“开门红”
近期,小李所在的银行刚刚召开了2026年“开门红”动员大会。他透露,银行对“开门红”的业绩表现极为重视,为每个部门都设定了明确的任务指标,涵盖存款、贷款以及客户拓展等多个方面,并配套了相应的奖励机制。
鉴于全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今年银行的“开门红”筹备工作启动得更早,不少银行还强调“降本增效”。
据悉,今年四季度以来,以地方中小银行为主的超过30家银行率先行动,将传统的动员时间节点从12月大幅提前至10月—11月。比如,某股份行合肥分行在11月初就召集旗下全部29家经营机构签署“军令状”;宁波东海银行明确要求“收官与开门工作双线并进”。
此外,兴山农商行、衡南农商行、珠海农商行、福建上杭农商行、紫金农商行、浙江桐乡民泰村镇银行等多家银行,已陆续召开明年“开门红”动员会或四季度工作部署会议,聚焦存款吸纳、信贷投放、客户拓展等核心目标,为全年的经营定下基调、夯实基础。
在这些工作中,对公信贷投放重点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个人零售业务则侧重于营销存款、理财、银保等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开门红”旺季营销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营销活动。银行借助这一活动,在年底做好项目储备,在年初加大并加快信贷投放,从而实现早投放、早受益。
花式营销布局市场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银行的客户争夺战变得日益激烈。为了吸引和留住客户,各家银行纷纷推出花样繁多的营销活动,将服务升级与客户回馈作为核心策略。
一方面,存款争夺战愈演愈烈,多家银行通过推出“专享高息”产品及存款赠礼等活动积极吸纳资金。例如,湖北银行推出了“存款享好礼”活动,不仅提供了具体的定期存款利率,还设置了“新户礼”“推荐礼”和“晒单礼”等多重好礼,新客户存入定期存款1万元以上,或老客户成功推荐新客户存款,均可兑换米面粮油等实物礼品。此外,部分银行也推出了资产提升活动。例如,某国有行客户在活动期间完成资产提升任务,可领取40元到600元不等的支付贴金券;日照银行的部分分行则提供了微信立减金或综合积分作为奖励。
另一方面,竞争已超越传统存贷业务,除了普遍性的优惠,银行也越来越注重对特定客户群体进行精细化运营,部分银行正着力深耕“银发客群”等特定群体。例如,浙江桐乡民泰村镇银行在专题培训中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包括深耕“银发客户”,通过温情服务与适配产品归集老年客户的养老金、闲置资金;聚焦“临界客户”,对资产规模临近提升门槛的客户实施名单制管理和交叉营销;紧盯“到期客户”,建立预提醒机制和“一户一策”的专属续存方案,以最大限度留住资金。
业绩压力的背后
“开门红”的时间不断前置与延长,让银行人倍感“压力”。
“从10月份开始准备,大厅里就挂满了宣传横幅和各种物料,我们几乎全年无休,‘开门红’冲刺后,3月份至5月份又要搞‘春种’布局,6月份到8月份必须‘火热一夏’再冲一波,9月份到10月份则迎来‘秋收’总结,紧接着又要开始新的循环。”银行工作人员小李感叹道:“动员大会、誓师大会、签军令状等如约而至,每个人都有任务,无论你是不是营销人员。”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揽客方式也让许多银行陷入了一个怪圈:一轮接一轮的冲刺,让员工疲惫不堪。眼下,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这种靠投入大量人力、拼命送礼物、用高额奖金激励的“运动式”揽客方式,虽然短时间内能看到业绩上扬,但活动一过,存款可能便会迅速流失,客户关系也仅停留在“礼品维系”的脆弱层面。
此外,针对部分银行贴息返现、违规高息揽储等行为,监管部门强化窗口指导,要求银行将存款付息率纳入考核红线。某银行负责人透露,该行将“合规销售”作为“开门红”考核的一票否决项。
面对这一情况,业内专家指出,银行亟须从“任务驱动”转向“客户驱动”,打破对短期业绩的路径依赖。通过构建专业化的财富管理能力、打造有温度的客户服务体验、开发贴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银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