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全球首个期货交易所综合排名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正式发布。2025年排名结果显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洲际交易所(ICE)、香港交易所集团位列全球前三。在全球期货市场格局中,CME和ICE凭借其全方位的综合优势,以及在价格影响力、市场流动性、产品多样性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期货交易所第一梯队。
聚焦亚太地区(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商品业务板块,前两位分别为香港交易所集团(含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上期所。得益于我国大宗商品贸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境内商品期货交易所持续保持追赶态势,与全球一流交易所的差距不断缩小。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该排名是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带领课题组编制,系首次针对期货交易所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科学性量化评估,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课题组构建了CGM多层次、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功能表现(Capacity)、治理表现(Governance)、宏观表现(Macro)3个维度,下设价格影响力、管理风险、配置资源、产品体系、服务能力、技术系统、风险防控、金融能级、货币能级、经济能级、城市能级等11个二级指标,以及30个可量化评估与横向比较的三级指标。
其中,功能表现主要衡量交易所作为期货市场核心枢纽的功能发挥水平,治理表现体现交易所内功和硬实力建设情况,宏观表现主要评估交易所所处的外部环境。排名囊括了全球16家成立时间较长、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期货交易所,观测周期为2016—2025年。
课题组认为,近年来,全球商品期货交易所行业发展呈现三大鲜明趋势。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显著。地缘政治冲突、境外关税政策调整等宏观因素引发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企业利用衍生品管理风险的需求大幅增加。近5年,全球场内商品期货和期权成交量增长超六成,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境内商品期货和期权成交量增长近1倍,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4%。
二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下,全球期货交易所聚焦新科技、新能源发展方向,不断创新上市期货产品。上期所上市了境内首个对外开放品种原油期货、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以及境内首个具有再生绿色属性的品种铸造铝合金期货。
三是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交易所风险防控能力带来更大挑战。近年来俄乌冲突、红海危机等事件冲击大宗商品供应链,引发相关品种价格大幅波动。境内期货交易所依托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有效防范价格大起大落,为全球客户提供了稳定的价格信号,稳健运行优势尤为明显。
据课题组介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研究团队始终坚持“跳出期货看期货”的宏观视野,既充分考虑交易所自身的功能发挥与内部治理水平,也包含所在国家大宗商品贸易规模、所在城市经济金融发展能级等外部支撑环境,评价维度立体丰富,指标设置科学严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球期货交易所的当前发展情况。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宋葛龙表示,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成效显著,商品期货成交量已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为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交易所自身加压加力补短板、强弱项,也需要外部政策环境等宏观维度的协同赋能。
面向未来,东证期货相关负责人建议交易所加快推出更多国际化品种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品种,简化境外客户参与流程,加强“上海价格”在国际市场的推广,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凭借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上期所具备快速迈向世界一流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