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经贸、科技、教育等领域10份合作文件的签署。中国商务部与西班牙经济、贸易与企业部签署了《关于中西经济工业合作混委会的合作备忘录》,并召开了中西企业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费利佩六世访问期间参观了海斯坦普集团在北京的一座工厂。作为一家在中国深耕18年的西班牙企业,海斯坦普目前在中国已布局13座工厂和2个研发中心。得益于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海斯坦普截至2024年年末(最新完整财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6.28亿欧元,2021年至2024年间增幅高达80%。
海斯坦普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洛安东(Antonio López)日前就持续加码中国市场等话题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经营报》:海斯坦普在中国的客户主要包括哪些?近年来公司在中国及全球的业务增长较快,核心驱动力是什么?
洛安东:海斯坦普在中国的客户群体非常多元。我们不仅与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北汽集团旗下子公司)建立了合资合作关系,也与小米、理想汽车等整车企业展开多个新项目。
目前,我们在中国拥有13家工厂和2个研发中心(位于昆山和上海),员工总数超过5000人。依托完善的生产与研发布局,海斯坦普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并有效控制成本。尽管全球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公司仍然保持稳健的盈利能力,这主要由于我们聚焦高价值部件,如电池盒和白车身结构,同时积极推进工业4.0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运营成本。
在研发方面,我们依托中国两大研发中心,针对本地客户需求开展定制研发。例如,我们近期成功获得了一家中国头部整车厂的双门环开发项目,同时也首次取得了一家知名整车厂的底盘量产项目,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中国经营报》:今年国事访问期间,西班牙国王参观了海斯坦普在中国的工厂,这对双方合作意味着什么?
洛安东:海斯坦普不仅是西班牙的重要企业,也是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我们与北京海纳川的合资工厂,是海斯坦普在中国本地化战略的成功案例,也展示了我们在亚洲的先进制造能力。
国王的到访,体现了西班牙方面对本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状况的高度关注。他希望进一步了解西班牙企业如何在中国扎根,以及如何与本土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这家工厂的突出优势包括高度自动化能力、轻量化创新解决方案,以及严格的安全与质量标准,全面对标全球行业标杆。
国王的到访释放了明确信号:西班牙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国在创新、制造和产业升级等领域的合作。对海斯坦普而言,这不仅是肯定,更强化了我们持续深化中西合作、支持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信心。
《中国经营报》:海斯坦普在推进本土化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重点是什么?
洛安东:海斯坦普始终坚持深耕中国市场,将自身定位为“中国本土企业”。目前,公司在中国的员工中有99.5%为本地人才,企业文化与管理体系已经实现深度融合,真正做到“扎根本土”。
未来,我们将持续提升智能工厂水平,进一步增强如电池盒系统、碰撞管理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助力中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
我们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也已基本实现全链路本地化,能够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可靠的服务。自2018年与北汽海纳川成立合资公司以来,该公司员工已超过1700人,并与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客户开展了深入合作。
在研发层面,我们在昆山和上海设立的研发中心,由本地团队主导,重点围绕热冲压、轻量化结构、电池盒系统等前沿技术开展创新。凭借在中国布局的13家工厂、累计超40万平方米的生产面积,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响应客户需求,优化成本结构和装配周期。
《中国经营报》:面向未来,海斯坦普在中国的扩张方向是什么?如何把握电动化趋势?
洛安东:我们将汽车电动化转型视为中国未来增长的核心动力。公司将持续加大对电池盒系统、轻量化结构以及新能源汽车平台的先进白车身解决方案的研发投入。
近期,Ges-Gigastamping技术的成功应用,使我们能够生产大型一体化车身部件,有效简化装配流程、降低重量并减少碳排放,充分展现了海斯坦普在支持主机厂电动化战略方面的技术优势。
此外,我们高度重视工业4.0技术应用,包括数字孪生、先进自动化和智能生产系统,以全面提升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中国工厂全面推行智能工厂理念后,已获得多家新能源汽车客户的积极反馈。
随着中国汽车品牌加速“出海”,海斯坦普遍布24个国家、拥有115家工厂的全球网络,将为其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持。我们愿与中国主机厂分享全球市场经验,帮助其快速适应各地法规要求,成为客户迈向全球市场的重要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