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从广东出台举措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到北京发文支持发展家政及养老托育等居民服务消费,一系列地方政策密集落地,为银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银发人群并非一个同质的群体,其中既有高龄、失能、独居等需要被悉心照护者,也有对“享老”和悦己有旺盛需求,依然热情参与社会、创造价值、追求品质生活的活力人群。如何增加及优化产品供给,回应并释放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是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除政策引领外,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协同发力。
首先,以科技赋能智慧养老,打造银发经济新业态。当前,在推动养老服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的同时,面对老年群体健康状况、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智慧养老供给应有所侧重。例如,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可重点满足慢性病老人的日常管理需求,远程照护系统可着力解决独居老人的安全痛点,而智慧文娱平台则可瞄准活力长者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时,市场教育更应同步甚至前置。政府或企业可通过组织产品宣传、开展示范应用等方式,提升全社会对智慧养老设备的接受度,并以试点积累经验,为规模化推广奠定基础。
其次,扩大优质消费供给,激发银发市场活力。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7.2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当前,老年消费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旅游休闲、文化娱乐、适老玩具等新兴领域增长迅速。企业应跳出传统“老年产品”思维,从银发群体的真实需求出发,推进产品创新与场景拓展,打造更贴合老年人使用习惯与审美偏好的商品与服务,真正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
再次,补齐养老服务人才短板,夯实银发经济人力基础。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报告,当前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到600万名,但相关从业人员只有50万名,失智老人的护工则更为短缺。养老机构普遍面临招工难、留人难困境,养老人才队伍存在数量少、技能弱等现实问题。对此,应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加强职业培训,打通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让更多懂老人、有技能的人才投身银发事业。
最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各地应积极推动商业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创新,引导保险资金以股权、基金等方式投入养老产业,为老年人提供更稳健的财务保障,也为银发产业注入长期资本。
银发经济既是民生课题,也是经济命题。它既关乎亿万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关乎消费市场的增长动能。未来,须以政策为引领、金融为保障、科技为支撑、需求为导向、人才为基石,通过多维创新守护好“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