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成都、佛山等地相继出台针对性政策,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存量盘活中的瓶颈问题,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释放经济效益。
“各地政策正通过用途调整、功能兼容、自持松绑和审批优化等手段,提高存量资源使用效率。总体来看,呈现出多种可操作方向,包括将存量房屋改建为保障性住房,鼓励发展养老服务、餐饮民宿等新业态。这些思路在兼顾民生保障需求的同时,有助于系统性盘活存量。”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具体来看,松绑“自持”限制,是各地政策的一大方向。例如,11月21日,成都市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推动存量资源优化利用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对原土地出让时明确的要求配建自持租赁住房,满足对应条件后,允许存量自持租赁住房转为普通商品住房并上市交易。
中指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前多地采取“限地价、竞自持”的竞价规则调整土地竞拍热度,在这一规则下,不少企业手中拥有较大规模的自持商品住宅。同时,在过往土地供应中,常有自持商办物业的出让要求,导致较多商办物业由房企自持,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房企资金情况。针对房企自持房屋政策进行优化,有助于持续缓解企业压力。
转变房屋用途、补齐民生短板以及完善区域配套亦为各地政策的重要方向。例如,11月20日,肇庆发布楼市新政,明确采取“一区一策”精准发力,通过补齐教育、医疗、交通等配套短板,提升存量项目吸引力。同时创新盘活路径,支持符合条件的存量商品房转为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探索房票安置政策鼓励被征收人购买存量住房,还允许商业办公用房根据市场需求转型为人才公寓、养老机构,提升存量资产利用效率。
“将存量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这一举措,在增加了保租房供给量的同时,也避免了保障性住房的重复建设,未来或成为更多城市强化住房保障的方式之一。”中指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此之外,也有地方瞄准了农村闲置住宅。例如,11月份,浙江发布《关于推进农村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的意见》,其中提及鼓励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利用农村闲置住宅开办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食堂、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施,发展乡村“银发经济”。引导利用闲置住宅发展教育、体育、医疗、公益等公共配套服务,赋予乡村可持续发展动能。
整体来看,当前各地积极探索针对存量房屋盘活和优化利用的新方向,存量盘活目标进一步与保障民生、产业升级、城市功能完善等结合,政策供给也趋于精细化、全方位、系统性。
中指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更多城市有望根据当地市场特点优化跟进,落地更加系统性、集成化的政策体系,通过探索新路径进一步破解存量房屋优化利用瓶颈,挖掘存量资源潜力,持续推动城市发展向“存量提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