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6只科技主题基金集中获批,包括首批7只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3只科创板芯片ETF、4只科创板芯片设计主题ETF以及2只科技主题主动权益类基金。其中,部分产品上报当日即获批。
这清晰地传递出监管部门助力“硬科技”企业获得长期资本支持、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信号。
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近年来,资本市场多措并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为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提供更灵活、更包容的融资环境。
当前,我国正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为242908亿元,比上年增长6.7%(按现价计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8.01%。
为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资本市场仍需不断提升包容性,优化制度和产品供给,主动适应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和科技型企业成长需求;继续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加快向创新领域集聚,为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多层次市场体系对科技创新的覆盖面有效拓展,实现了对不同企业的全周期资本覆盖。
具体而言,科创板坚持“硬科技”定位,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新三板发挥孵化培育功能,区域性股权市场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和上市规范培育功能。不同板块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全面赋能科技企业成长。
展望未来,监管部门有望推出更多举措。比如,纵深推进板块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优化北交所上市标准体系,深化新三板改革,推进三四板制度型对接,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三是创新金融工具与服务,提供多元融资选择,助力企业成长。
资本活水正精准灌溉科技创新的沃土。比如,债券市场稳步推进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强对重大战略、关键领域的优质服务。特别是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进一步看,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以来,发行规模稳步扩大,资金加速流向科创领域。数据显示,2025年5月7日至11月25日,科技创新债券(包含银行间、交易所科创债)市场累计发行1317只债券,发行规模1.5万亿元。
四是壮大耐心资本,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稳定且可持续的耐心资本,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监管部门持续拓宽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营造具有吸引力的“长钱长投”制度环境。在政策引导下,我国耐心资本的体量不断壮大,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监管部门还将以更大力度培育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市场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为产业创新赋能。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资本市场早已吹响号角,进一步强化对新质生产力企业的支持,推动企业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