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市场正迎来命名“标准化”变革。近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修订版基金业务办理通知,明确要求存量ETF扩位简称须包含基金管理人标识,并于2026年3月31日前完成更名。
《证券日报》记者获悉,截至发稿,今年以来,已有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大成基金等18家基金管理人率先完成旗下ETF简称变更。而这场影响5.6万亿元ETF市场的标准化行动,不仅会破解投资者“选基脸盲”的难题,更将推动行业竞争从“名称争夺”转向“价值深耕”。
命名有了“统一公式”
在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看来,这一新政是落实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能推动ETF命名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还能打破过往基金公司对简洁命名资源的非理性争夺,倒逼管理人在产品运作、服务质效上精进,进而优化ETF市场的竞争生态。
此次ETF命名规范确立了清晰的“核心公式”:扩位简称需遵循“投资标的核心要素+ETF+管理人名称”结构,增强型ETF还需加入“增强”标识,以确保产品属性一目了然。
多家基金管理人已率先行动。大成基金近日公告显示,该公司旗下“深证成长4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场内简称已由“深成长龙头ETF”变更为“深成长ETF大成”,精准落实新规要求。
早在今年初,易方达基金已完成机器人ETF易方达、中证2000ETF易方达(变更后名称)等多只ETF简称的调整;广发基金年内对旗下11只ETF进行更名。今年以来,已有18家基金管理人调整旗下ETF简称,逐步落实“标的指数+ETF+管理人名称”的命名模式。
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前ETF市场存在两大痛点:其一,命名缺乏规范,同质化产品名称易混淆,且未包含管理人信息,投资者难以识别产品归属;其二,命名过度聚焦标的指数,使ETF被简单视为“工具”,掩盖了管理人的专业价值,不利于优秀机构凭借品牌与服务脱颖而出。
从“抢名称”到“亮品牌”
孙珩认为:“此次ETF简称规范新政的核心出发点是解决因ETF产品数量激增、同名产品增多所导致的投资者识别困难问题,通过要求扩位简称包含投资标的核心要素与基金管理人简称,帮助投资者精准区分产品、降低信息筛选和交易误判的风险。”
此外,这种转变正倒逼公募基金行业回归本源。陕西巨丰投资资讯高级投资顾问陈宇恒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往机构可借“抢占简称”获得流量优势,如今则需靠“硬实力”立足。
曾方芳进一步表示,管理人的声誉与产品名称直接绑定,将激励全行业更加注重长期业绩、流动性管理、客户服务与产品创新。
在曾方芳看来,当前ETF产品竞争已从“先发优势”转向“价值创造”,未来核心竞争力将聚焦在三方面:一是品牌声誉,头部公募机构依托长期积累的市场信任度,可有效吸引资金流入;二是运营核心能力,涵盖低费率、高流动性、精细化跟踪精度等关键指标,直接影响产品吸引力;三是特色定位,中小公募机构可通过聚焦细分赛道,构建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市场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