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治理蓝皮书(2025)发布会暨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会上发表演讲,解读《2025金融行业关联交易治理发展报告》。
曾刚在演讲中指出,关联交易治理正从“合规遵从”深化为“价值创造”,未来需通过数据基础建设、科技赋能与差异化监管,实现治理效率与风险防控的平衡。
关联交易治理: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演进
曾刚指出,关联交易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长治久安。过去金融机构治理失败的案例大多可归结为两类风险: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而关联交易往往是风险传导的重要载体。他强调,不能因风险否定关联交易存在的合理性,关键在于把握效率与安全的平衡。
随着金融综合化发展趋势加剧,关联交易层级和形态日益复杂。非金融企业、自然人等多方主体参与,形成多层次金融关联体系,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埋下交叉性风险隐患。
曾刚表示,国际监管经验显示,关联交易治理已从单一机构微观审慎监管,逐步拓展至对金融集团宏观审慎风险的关注。中国近年来出台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与《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正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土实践的重要成果,旨在防范因复杂关联交易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差异化监管与穿透式治理成关键
曾刚对比了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领域在国际监管框架下的差异化特征。巴塞尔银行委员会(BCBS)的关联交易监管体系最为复杂、全面,其核心是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并通过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严格监管防控系统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巴塞尔框架允许治理卓越的机构在关联交易上获得一定豁免,这为中国探索分层分类监管提供了参考。
相较之下,证券业监管更侧重投资者保护和市场透明度,而保险业因资金久期长、资产非标化程度高,其关联交易治理更强调投资端穿透管理和偿付能力保障。曾刚指出,中国监管实践在融合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突出了“穿透式监管”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据要素的流通与风险管控成为新兴课题,需在规则本地化过程中加强探索。
他还回顾了中国关联交易监管政策的演进历程,从早期分散化管控到2017年后针对金融乱象的系统性治理,再到2023年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架构的优化,体现出监管体系在动态调整中持续完善。
未来展望:数据基础、科技赋能与治理机制协同发力
曾刚提出,未来关联交易治理需在多重挑战中寻求突破。首要难题是关联方认定与定价机制缺乏标准化。他指出,当前关联方识别依赖滞后甚至不完整的公共数据,而交易定价的合理性难以评估,尤其在不良资产转让、数据服务等非标交易中更为突出。此外,跨业监管规则不协同、独立董事履职保障不足等问题也制约治理效能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曾刚强调应强化数据基础建设。他肯定中保登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的作用,并建议拓展数据覆盖范围与时效性,为风险穿透提供支撑。同时,监管科技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手段,可实现关联交易风险的自动预警与核查,提升治理效率。
在机制设计方面,他呼吁优化独立董事履职环境,通过资源保障与权责匹配增强制衡能力;同时推进差异化监管,对治理成熟的机构给予合理政策空间。此外,增强交易透明度、引入市场约束机制、完善投资者赔付保障等举措,也将为关联交易治理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