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辛圆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微信公众号“锐科技”周三发布消息称,近日,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学术不端撤稿论文专项整治行动,严查抄袭剽窃、虚构伪造数据等行为。
据了解,本次专项整治行动聚焦中国学者在自然科学领域国际期刊撤稿论文,对涉嫌抄袭剽窃、虚构伪造数据或图像、买卖论文、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等行为,将严肃开展调查和处理,并加强处理结果通报,强化警示震慑作用。
对严重科研失信行为,将依法依规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支持有关方面在项目申报、院士增选、科技奖励等工作中开展失信惩戒。
在此基础上,科技部牵头推动建立健全学术不端撤稿论文长效治理机制,持续开展撤稿论文监测。
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本系统、本地方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对学术不端撤稿问题频发多发单位的监督,压实科研单位主体责任,完善科研失信行为主动预防机制,对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依规严肃处理。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8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中国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而另一方面,中国SCI论文撤稿数量也居高不下。光明日报在2020年9月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援引数据称,2020年1月至7月30日,世界各国撤稿论文总计1143篇,其中,中国388篇,高达34%。
近年来,包括山东、河南在内的多个地区印发开展撤稿论文自查的相关通知。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网站2024年1月3日消息,河南省教育厅2023年12月29日印发《关于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和重点核查工作的通知》称,2023年以来,Hindawi等国外出版机构陆续撤回大量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其中涉及河南多所高校,对河南高校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环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办公室2024年1月2日也发布《关于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组织本单位“全体教职医务员工及在读研究生”全面梳理,确保全员覆盖。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计量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杨代庆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持续治理下,学术不端撤稿情况得到明显好转。不过,目前撤稿现象仍时有发生,对我国科研生态造成不良影响。降低因学术不端问题撤稿数量,进一步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