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日前,深圳市海洋新兴产业基地(下称“海洋新城”)已全面达到海域使用竣工验收标准。该项目位于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交汇的“黄金内湾”,由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特区建发”)开发建设,作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其建成标志着我国滨海城市生态开发模式取得新进展。
获批八年,进入开发建设新阶段
资料显示,海洋新城于2017年9月获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批复,用海总面积7.44平方公里,其中规划生态湿地1.23平方公里。
项目以“陆海统筹、生态优先”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探索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目前已在生态修复领域斩获多项国内外权威荣誉,包括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重点项目、2024美国缪斯设计奖公园与开放空间景观类金奖等,同时被认定为“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典范项目”,形成2项实用新型专利。
2018年,特区建发集团联合深圳市规划主管部门,启动海洋新城城市设计咨询,吸引全球140家顶尖机构参与。最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法兰奇曼团队的“蓝岸海城·红树归来”方案胜出。其以“海洋东进、生态西行、城脊中央”为空间发展框架,创新提出“红树林的回归与再生”主题,构建向海而开的水系网络,营造丰富的滨水岸线与亲水空间,重塑人与海洋的关系,兼具美学价值与生态哲学,推动深圳从“滨海城市”向“海洋城市”转型。
2020年,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海洋新城构建“1+1+N”规划体系,即1个综合发展规划、1个详细规划及交通、市政、水系、竖向、红树林生态修复、气候可行性论证等N个专项规划,确保“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基调能“一张蓝图”绘到底。
2025年,海洋新城法定图则全票通过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法定图则委员会审查,为下一步开发建设奠定了规划基础。
生态修复,用海理念实现三大转变
在多年的陆域形成过程中,海洋新城的建设面临着滨海环境复杂、生态功能退化等等多重挑战。为此,项目方采用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技术与创新工法。
在开发理念上,其用海理念实现三大根本性转变:开发模式的“离岛式填海”、“海岸-河道-陆域”多级联动蓝绿基盘,将“被动御海”转为“城海共生”;岸线功能从“硬质护岸”转为“生态护岸”,实现人海全方位互动;发展路径“立体用海、迭代开发”,如部分规划用地为未来“留白”。
工程技术方面,项目以自然修复理念为核心,采用高压旋喷桩技术减少砂料用量并提升地基稳定性,创新应用扦插灌木垫、水生植物卷、枝桠沉床、砾石扦插四项生态工法,通过枯枝、木桩、椰网等自然材料营造潮间带生境,促进底栖生物回归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
为保障修复效果,项目还建立了覆盖水文、水质、土壤、生物等13大类要素的环境监测网络,构建“全周期监测-动态评估-精准优化”闭环机制,通过跟踪红树林生长、鸟类栖息等情况动态调整方案,实现施工影响最小化与生态效益最大化。
作为滨海开发的示范项目,海洋新城构建的“全链条”生态管控模式、“NBS+智慧化”技术路径,为我国乃至全球滨海地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实践参考。下一步,该项目将继续深化开发模式探索,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及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