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辛圆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六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加速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扩大特色和新型产品供给等五个方面部署19项重点任务。
《方案》提出,到2027年,消费品供给结构明显优化,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内涵、享誉全球的高品质消费品。到2030年,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苏商银行特约分析师付一夫对界面新闻表示,“提高消费品供需的适配性”的核心在于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既是释放消费潜力的现实抓手,也是畅通经济循环、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的关键举措。
“这一提法打破了传统重刺激、轻适配的政策惯性,转向以结构性改革破解供需矛盾,体现了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把握。”他说。
在加速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方面,《方案》提到,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现代纺织、食品、绿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双百典型创新应用专项活动,打造百个标志性产品、百家创新企业和一批可体验可推广的新产品首用场景样板。
在扩大特色和新型产品供给方面,《方案》特别提到,大力发展休闲和运动产品。面向赛事经济、户外经济、冰雪经济等新需求,加强多功能智能化体育健身器材、冰雪和户外运动装备等优质产品供给,发布体育优品推广目录。聚焦山地、水上、冰雪、汽摩、航空等运动热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航空飞行营地、特色运动装备器材产业园。
《方案》还提到,积极发展宠物周边、动漫、潮服潮玩等兴趣消费产品。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扩大低空旅游、航空运动、私人飞行、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供给。
在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方面,《方案》提出,丰富婴童产品供给。加强优质学生用品供给。扩大时尚“潮品”供给。优化适老化产品供给。
除上述四个方面,《方案》在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方面提到,积极推动消费品首发。支持开设消费品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举办首秀、首展活动。积极培育首发平台载体,提升核心商圈能级,建设集新品发布、展示交易、传播推介于一体的首发中心。强化数智技术赋能,构建“线上+线下”产品首发矩阵。
在外部不确定性明显增多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国内消费需求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1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会议提出,增强供需适配性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要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付一夫在采访中表示,六部门发布的政策举措精准瞄准三大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供需错位,低端供给过剩与优质供给短缺并存,如标准化产品库存高企,而Z世代兴趣消费、银发经济等个性化需求却难以满足;二是供给响应滞后,企业对消费趋势洞察不足,生产端仍停留在规模导向,未能跟上品质化、绿色化消费升级步伐;三是循环效率梗阻,产销信息割裂、标准体系滞后等导致好产品难触达、需求点难满足等问题,制约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也对界面新闻表示,当前供需矛盾首先体现在结构性错配,包括低端过剩与高端不足并存,普通消费品产能过剩,高品质、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服务消费存在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在宋向清看来,供需适配是释放消费潜力的关键,需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政府通过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平台搭建,能有效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加速产业升级,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付一夫认为,在推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三个维度。
首先是要警惕技术赋能流于形式。付一夫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应用需深耕垂直场景,在汽车、家居等领域构建“需求感知→智能生产→精准交付”的闭环,避免数据堆砌而无实效。
其次,付一夫认为,要防止标准与市场脱节,安全、绿色等标准升级需兼顾企业适配能力与消费真实需求,通过完善认证体系淘汰落后产能,而非增加合规成本。
第三,付一夫表示,要避免政策碎片化,需统筹柔性制造、流通体系、消费金融等全链条支持,如降低跨区域物流成本、丰富场景化服务,确保供给端创新与需求端释放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