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邓贞)在近日举行的2025天使共创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绍兴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国家计划首席科学家马紫峰发表题为《新能源化工与电化学工程》的主旨演讲。他表示,新能源产业虽被赋予诸多新概念,但其本质仍离不开化工与电化学工程两大核心要素。

“1998年我回国加盟上海交通大学时,便开始布局氢能燃料电池研究。”马紫峰回忆道,当时这项技术的前景备受质疑,但随着与业内专家共同推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经过20余年持续攻关,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据他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创新性地提出“新能源化工”学科建设方向,聚焦电化学工程、光化学工程等前沿领域,重点攻关氢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电化学能源器件。
在氢能领域,马紫峰团队开创了高校燃料电池研究的先河,孵化出多家创新企业。针对储氢安全难题,马紫峰团队另辟蹊径地开发甲醇重整制氢技术。他表示,甲醇作为廉价的煤化工产品,可通过“二氧化碳+氢”工艺升级为绿色甲醇。
在电池材料领域,马紫峰团队突破磷酸铁锂合成技术瓶颈,其创新的原子经济性反应路线成功破解国际专利壁垒。“我们开发的万吨级产线技术已成为行业标准,推动我国形成超300万吨磷酸铁锂产能。”他说。
面对碳酸锂价格飙升的产业困局,马紫峰前瞻性布局钠离子电池赛道,并于2018年创办浙江钠创新能源。“钠电在低温性能、倍率性能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锂电。”马紫峰表示,目前浙江钠创新能源已建成全球最大万吨级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产线,并与比亚迪储能联合体共建化工园区储能示范项目,与雅迪合作实现钠离子电池民用化,产品已在京东平台销售。
马紫峰表示,当前上海交通大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零元转化”模式支持团队创业。“学校先将专利零元授权给科研人员,待孵化成功后再评估作价返还。这种宽松的创业环境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