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加强甲烷、氧化亚氮和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打通“产学研用”环节,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
在今天(11月26日)召开的“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产学研联盟成立仪式暨氧化亚氮减排技术研讨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控排措施、明确管控目标,为我国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定下基调、明确方向。
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提出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力争做得更好。这一目标首次将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范围,标志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向全经济领域、全链条综合治理纵深推进。
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方案》明确提出 “推动成立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产学研联盟”。
按照《方案》部署要求,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联同有关行业协会、领军企业、高校等共同发起成立“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产学研联盟”(下称“联盟”)。
该联盟的发展目标是推动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跨部门协同创新、资源整合,以及先进控排技术推广应用、研用一体,建立良性的工业领域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产业业态,成为促进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研究的引领阵地、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监测和核算方法技术标准的孵化平台、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政策体系完善创新的决策智囊。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上述负责人表示,联盟的成立是贯彻落实《方案》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希望联盟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和能力建设,鼓励引导重点行业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减排”转变,切实将《方案》目标转化为控排的实际成效。
专家介绍,甲烷、氧化亚氮和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分别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数百倍,甚至上千上万倍。研究发现,加速削减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是在短期内快速降低升温速度、保持将升温控制在1.5°C目标可及范围内的最快途径。
在日前召开的COP30中国角“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主题边会上,有关专家表示:“非二氧化碳减排刻不容缓。当前虽然行动窗口正在收窄,但机遇仍在不断扩大——减排技术正在成熟,各国政治意愿在增强,国际合作也在加深。”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华清介绍,近年来,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持续加强,在治理重点领域进展显著,创新完善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等多渠道经济激励政策。
徐华清表示,面向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仍需加强排放情景、减排成本效益分析等研究支撑,加大对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目标及减排路线图、成本效应等重大问题研究,不断深化中国本世纪中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不断清晰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在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战略中的定位与作用。
第一财经记者从联盟成立仪式上了解到,该联盟近期将组织开展己二酸、硝酸、己内酰胺等重点行业企业调研,加快研究制定工业氧化亚氮排放监测标准,推进本地化排放因子实测研究,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指导研发治理设备、催化剂并尽快投入实际使用,研究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减排,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助力国家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