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6 13:18:30 股吧网页版
独家专访德银慕文泽:中德都有长期主义文化,不会轻易被干扰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冯迪凡,高雅

  近日,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在北京举行。根据中国财政部17日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德双方达成27项共识,包括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财金领域合作、共同完善国际经济治理等。

  中德双方还举行了第二届中德金融界圆桌会,应邀出席的德意志银行集团管理委员会委员,亚太、欧非中东及德国首席执行官慕文泽(Alexander von zur Muehlen)表示:“我很荣幸在北京参与了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与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克林拜尔一道与中方进行了富有成果、坦诚且颇具建设性的交流。最令人鼓舞的是,双方都展现出加强合作的强烈意愿。双方都以长期视角看待经济发展和外交关系构建,而这在当今世界尤为重要。”

  慕文泽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德国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近年来持续增加,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资本投入和双向贸易额都保持在很高水平。某些地缘政治变量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但绝不能低估中德、中欧之间紧密且重要的纽带。

  “过去几年并没有出现重大分歧,企业持续双向投资。变化更多是经济演进的结果,而非地缘政治驱动。”他预计2026年地缘政治环境仍将动荡,但中德两国都有着典型的长期主义文化,不会轻易被短期季节性波动或政治杂音干扰。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第一财经:中国财政部11月17日对外发布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联合声明。其中哪些共识令你印象深刻?

  慕文泽:最重要的是会晤本身在非常建设性的氛围下进行。中德双方拿出27条实质性成果和后续行动,这说明这次不是走过场的礼节性寒暄,而是真正把各自关切和诉求摆到桌面上谈。另一条值得强调的是市场准入问题,双方都明确表达了比以往更强的意愿,希望进一步向对方开放、做更多合作。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这也正是高层对话的价值所在,让两国政治领袖和经济界领袖坐在同一个房间里直接沟通。总的来说,此次会议释放的信号和富有建设性基调是真正令人鼓舞的。

  第一财经: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如何评估中欧贸易潜力?如何看待亚洲其他地区、中东等其他区域贸易的潜力?

  慕文泽:全球贸易总体仍将持续增长。有些贸易走廊会受到更多重视,中国作为枢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大局来看,其他主要走廊也都会继续扩张,包括亚洲与欧洲,尤其是中欧双向贸易。未来驱动全球增长和贸易走廊的最主要力量,将是亚洲内部贸易以及亚洲(以中国为核心)对新兴市场的贸易。

  尽管如此,我们对中欧贸易走廊其实保持相当乐观的态度。即便供应链正在多元化、部分生产环节在调整,产品本身也在迭代升级,但依托比较成本优势,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贸易更多而不是更少。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中东欧设立生产基地,货物和服务的双向交流因此会持续深化。

  第一财经:你提到“产品在迭代升级”,能否具体说明是哪些产品?

  慕文泽:贸易商品结构永远都在变化。我想表达的是,过去主要在中国生产的一些产品,现在在中企推动下,正在逐步向外迁移,东南亚是最典型的承接目的地,于是相应的贸易通道也在随之调整。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全新的品类正在爆发式增长。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电动汽车(EV)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强大力量,既满足庞大的国内消费,也越来越大规模地出口,包括出口到欧洲。

  中国企业在几个领域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并且会继续保持并扩大优势。例如,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转型。欧洲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完全没有动摇,因此大量关键设备未来仍将主要从中国采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光伏,中国依然是最重要、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

  此外,数字领域也是如此。现在人工智能(AI)和整体技术采用都在加速,这会带来巨量的技术基础设施投资,其中机器人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这对欧洲企业未来几年至关重要。一方面欧洲必须保持效率,另一方面中国和西欧都面临非常相似的人口结构挑战,机器人和自动化是我们共同的解决方案。

  因此,这会带来非常多的双向机会。目前也有不少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表现非常出色。因此,双方出色的生产制造能力也会从相互间更大力度的互相采购中受益。

  第一财经:如何看中欧贸易关系未来3-5年的走向?

  慕文泽:双方都认识到“接触与合作”极其重要。贸易关系是基础,金融关系则是重要促进器。更紧密的政治互访也很重要。德国副总理率团访华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表明德国从经济界到决策层都高度重视几十年积累的深厚关系。

  我们需要“多对话、少对抗”。我对欧洲的企业领袖说:多来中国!我也对中国企业领袖说:多去欧洲、去德国!就我感受而言,双方合作的意愿都很强。越是多交流、多做生意,越容易成为朋友。我们不应该被一些政治或媒体的短期噪音所遮蔽眼界。

  中企等亚洲企业投资兴趣爆发式增长

  第一财经:考虑到目前全球贸易逆风,欧盟面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滑等挑战,欧盟该成员国如何能提升产业竞争力?

  慕文泽:欧盟正在从多个方向努力。一年半前发布的《德拉吉报告》(Draghi Report),该报告从融资角度指出了挑战所在。未来会有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都需要时间,因为它们伴随着结构性改革,核心是要减轻官僚负担、降低复杂性。

  税收是另一个重要方面,资本市场联盟(Capital Markets Union,简称CMU)也将是关键一环。欧洲整体体量很大、意义重大,但目前仍然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市场,毕竟它由27个成员国组成。

  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希望欧元成为更重要的储备货币,就必须打造更深厚的金融市场:更大的交易量、更大的发行规模、更高的流动性和深度,这一切都需要向更统一、更一体化的欧洲市场转型。

  从实体经济角度看,最近大家都在热议关税问题,即便欧盟内部已经实现了自由贸易,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仍然面临各种挑战,因为27个成员国执行不同的规则、法规和税收政策。这一切都增加了复杂性和产业成本。因此,通过推进一些改革,我们在欧盟内部也能实现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

  当然,要让27个成员国在布鲁塞尔达成一致,政治上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但欧盟委员会对此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这件事会持续几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极其重要。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政界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过去几年把事情搞得太复杂了,必须要简化。

  第一财经:简而言之,是否可以说《德拉吉报告》代表的底层逻辑是欧盟亟需大量投资?

  慕文泽:在这方面我还想说,我们实际上对欧洲越来越乐观。

  譬如在德国,德国新政府率先采取了历史性举措,签署了一项5000亿欧元的计划,用于基础设施和建设,在国防投资方面也享有类似的财政灵活性,这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刺激。但这笔资金尚未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其作用将在2026年和2027年开始显现。德国过去三年经历了近乎零增长的GDP,我们预计明年其GDP增长率将达到1.5%,这对德国意义重大。后年亦是如此,这将对贸易相关经济体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这也将对欧盟内部产生积极影响,并支持一些改革,而这些改革在德国乃至整个欧盟层面仍然十分必要。

  在此背景下,重要的不仅仅是财政刺激,现在非常重要的还有私人资本。德意志银行联合西门子等公司在德国发起了一项“为德国制造”(Made for Germany)的倡议,该倡议汇集了超过100家机构和企业,其中大部分来自德国,但现在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机构和企业,所有参与者都承诺投入一定金额。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投入德国,数字还在上升,已经达到7000多亿欧元。

  我们看到,过去6个月里投资兴趣出现了很久没有的爆发式增长。我行接到的咨询量可能比过去6年加起来还多,尤其是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企业的提问:“德国有哪些投资机会?”“如何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如何参与国防相关投资主题?”“如何参与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不只是从A到B的替换,更是电气化的大规模扩张,需要巨量的基础设施投入,还有数字化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容量等,欧洲在这方面仍有巨大的投资缺口,所有这些都孕育着非常好的商业机会。

  我们是通往欧洲尤其是德国的门户,吸引着外国资本,所有这些都将使欧洲变得非常有趣,不是作为资本来源地,而是作为外国资本的聚集地。此外,更多的交流、更多的贸易、更多的投资也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欧盟各国的团结。

  第一财经:是否可以说,过去由于欧元危机而采取的审慎财政策略,当前已经顺势而变了?

  慕文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在某些时候,拥有如此的财政权力是件好事。比如说“(需要)5000亿欧元?没问题”——这非常强大。包括欧洲多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无法实施这样的举措。

  我认为,这也使得德国获得了大量的国际关注。或许这花了很长时间,但现在它真的发生了,而且影响巨大。与其说是为时已晚、力度不足,不如说是德国仍然拥有这样的声誉:“一旦做某件事,就会把它做好”。

  “中国将处于中心地位”

  第一财经:当前贸易变局下,中国在区域和全球贸易及投资的重组中扮演什么角色?

  慕文泽:中国将处于中心地位。我们看到过去几年中贸易渠道和走廊的演变。尤其是在东南亚、拉丁美洲以及非洲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中国而言,能否把握好这一机遇至关重要,因为这为中国提供了保持价值链优势、实现业务多元化以及避免过度依赖某些行业(例如制造业)的机会,同时也将显著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全球合作与联通。

  我们将继续投资中国及其跨境业务能力,尤其在金融科技和人才方面。我们相信,凭借我们在全球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我们能够很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第一财经: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慕文泽: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见证这一趋势——我们看到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全球支付货币排名高至第四,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全球第三。而且,我们正在协助全球各分行进行人民币结算。我们确信越来越多的客户会使用这项服务。

  从2017年起,我们已连续12次获财政部委任参与其国际主权债券发行(通常以美元计价,最近一次是欧元债券发行);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大量欧洲客户群引入中国,协助他们发行熊猫债券。金融市场再次发挥了支持作用——货币的国际化极大地提高了其认可度,并吸引了更多投资者。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