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等多地发布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典型经验做法,在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良好氛围的同时,也揭示出一些餐饮浪费的新现象与新问题。
治理餐饮浪费,表面看是减少厨余垃圾、节约粮食资源,深层次的意义是一场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文明风尚的转变。过去,治理餐饮浪费以倡导呼吁为主,且主要面向消费者,成效有限。仅依靠“少点一道菜”“点半份菜”这类自觉节约行为,所释放的节约空间十分有限,大量浪费实际上隐藏在供应链全链条之中——采购量与用餐需求不匹配,加工过程中的损耗,以及因临期、过期导致的食材报废,其数量都高于餐桌上的直接浪费。因此,治理工作必须从餐桌延伸到后厨乃至市场,从源头把控,把过程管好。
环节越复杂,涉及方面越多,治理过程就越需坚持精细化原则。反对浪费、倡导节约已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识,要将共识转化为现实,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与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唯有一个“精”字,才能有效堵住餐饮消费中的“跑冒滴漏”,逐步引导公众形成反对浪费的自觉习惯。
应鼓励餐饮企业在采购端借助动态预测系统,将高损耗食材控制在安全库存临界点。推广“一菜多吃”,合理利用边角料,减少非必要丢弃。在服务端,则需根据顾客实际用餐情况合理备餐,主动引导消费者克制点餐、满意用餐。实现这些转变,就要用好数据支持、创新经营理念,以“滴灌式”管理替代粗放经营,这不仅是动态治理浪费的必要举措,也有助于餐饮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经营水平。
今年6月份,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其中特别细化了反食品浪费的有关要求,对餐饮从业人员防止浪费提出了多项具体举措,例如,餐饮服务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不得以任何方式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通过在菜单上标注食品的分量、口味、建议消费人数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点餐提示等。
明确餐饮机构在反浪费中的主体责任,既倡导了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也推动了餐饮经营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相关法规在落地执行层面也要突出精细化——无论是商务主管部门的监测分析,还是执法部门对浪费行为的处罚,都应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实现从“抽查式执法”向“算法式治理”转变,真正激发餐饮企业精打细算的内生动力。
在日常语境中,“浪费”或许是一个模糊概念,但在企业经营与综合治理的操作层面,必须将其细化、量化。没有精准的节约,就没有真正的反浪费。必须依靠可量化的监管指标、可闭环的执法程序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反对浪费落到实处、形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