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这下‘尴尬了’”“产品都要投资组合”“老产品整改也是个大工程”……上海一座办公楼中,某信托公司标品业务负责人张宇(化名)正与相关业务人员开会,逐条讨论《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对业务的影响。
张宇透露,10月底发布的《办法》在信托业激起千层浪,通道业务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几乎所有信托公司都将被倒逼着从“躺着赚钱”转型成“跑着赚钱”。“尽管发布的是征求意见稿,但抛弃通道、迎接主动管理已是大势所趋。”
同样面临通道压缩的,还有私募行业。公开资料显示,截至11月25日,今年以来已有近10家私募因通道业务被监管点名,监管部门还专门通报了私募基金违规通道业务的典型案例。在业内人士看来,通道业务本就存在权责不明、监管套利等风险,不管是私募还是信托都不应做一个“借路人”,要聚焦主业,以投资人利益为先,做好主动管理,才是资管机构应有之义。
信托通道“躺赚”时代将终结
“《办法》发布后,公司内部及行业里一直在探讨,讨论焦点就是通道。”张宇近日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坦言。
他透露,《办法》不仅明确要求,信托产品应当由信托公司承担主动管理责任,禁止信托公司以信托产品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从事违法违规等活动提供便利,还从具体操作上进一步压缩了通道业务空间。“《办法》一旦落地,通道业务占比较大的信托公司,既缺乏管理能力又少了通道收入,那就‘尴尬了’。”
记者采访获悉,部分信托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会为银行、融资方提供通道业务,收取0.5%。至3%。的管理费。《办法》要求单个机构投资者及其关联方投资同一信托产品的金额合计不超过信托产品实收规模的80%,且单个信托产品投资于同一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实收信托规模的25%,显著提高了通道业务开展的操作难度。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银行理财通过信托公司投资标品或非标项目,普遍模式是同一家理财公司的不同产品共同投资同一只信托产品。如果严格遵守单个机构投资者及其关联方投资的限制,那么银信通道业务将发生颠覆性变革。后续这一条规定可能会在正式落地文件中有更细化的描述,确保在压降通道的同时,保障银行理财和信托正当合作的顺利进行。”一位信托标品业务人士直言。
事实上,不仅《办法》进一步限制通道业务,司法判例也给了通道业务“一记重击”。
今年3月,康力电梯发布一则诉讼进展公告称,收到被告光大兴陇信托公司(简称“光大信托”)的判赔金额1207.45万元人民币。
记者搜索相关判例和产品合同发现,该案相关产品整体交易结构为大业资管作为管理人设立的资管产品,投资人认购之后,大业资管将募集资金投资于光大信托设立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大通阳明18号。《光大·大通阳明18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之信托合同》明确写明,该信托为事务管理类信托(被业内视为通道业务的代名词)。
2019年,大通阳明18号出现逾期兑付问题后,康力电梯认为大业资管、信托公司未履行审慎管理义务,因此将两家公司告上法庭。最终,光大信托被判承担部分责任。
多位业内人士称,以前业内普遍认为通道业务就是“躺着赚点小钱”,出了风险也无需担责。但近年来,无论是监管之手,还是司法判例,都在倒逼信托公司压降通道业务,“躺赚”的时代正在加速终结。
私募“不务正业”被点名
私募的通道业务也在失去生存空间。
上海证监局近日发布信息称,上海烜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烜鼎”)及公司时任法定代表人兼投资总监盛方锐、从业人员张立春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具体来看,上海烜鼎在开展私募基金业务过程中,存在将基金投资管理职责委托他人行使的违规行为。
今年2月,厦门博孚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也因在开展私募基金业务中存在将基金投资管理职责委托他人行使的情形,被厦门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近10家私募因通道业务被监管点名。与此同时,深圳证监局专门通报了私募基金违规通道业务的典型案例,包括出借“通道”设立私募基金、根据投资者指令开展投资交易、出借私募基金证券账户或持仓股票、向外部人员让渡私募基金投资交易权限,以及私募机构未独立开展投资决策等行为。
此外,今年8月4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披露了5份自律处分信息,其中3份面向私募机构。据处分公告,上海复熙和江苏煜宁均作为相关资产管理计划管理人,通过自身管理的资管产品协助多家发行人非市场化发行,并收取大额财务资助或代持服务费;上海寰财作为相关私募基金管理人,则通过自身管理的私募基金嵌套相关资产管理计划,协助某发行人“自融”发行。
“现在真的不太敢做通道业务了。”深圳一位私募副总经理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
他表示,以前行业野蛮生长时,将基金出借给难以获得管理人资格的基金经理,或做“100万元买雪球结构产品”这类擦边业态并不少见。但近年来伴随着行业监管的持续细化,《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出台并落地,私募通道业务显著压缩,靠通道跻身头部梯队的管理人也难以为继。
“未来资管行业将是专业制胜”
“躺赚”时代终结,提高主动管理能力成为机构的当务之急。
“这两年很明显的趋势是,主动管理、系统升级等成了信托业年报的高频词。”一位资深信托研究员一边感慨,一边向记者展示其统计的数据。
他分析发现,在信托公司披露的2024年年报中,80%以上的公司提及主动管理,60%以上的公司提及金融科技或架构调整。
信托公司的招聘信息也反映出行业强化主动管理的趋势。
今年以来,西部信托、兴宝信托、北方信托、渤海信托、北京信托、金谷信托等信托公司纷纷启动招聘计划,人才需求明显趋于专业化。比如,北京信托2025年招聘涉及结构金融部、固定收益部、权益投资部等多个部门;国投泰康信托发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5年招收简章,相关选题包括信托公司慈善资金投资管理、财富管理领域AI应用及合规问题等。
私募也在加速吸纳优秀人才,持续提升投研能力。
九坤投资官网显示,目前正在急招AI数据专家、数据科学家、金融数据质量工程师等职位。沪上一家管理规模在50亿元至100亿元的私募向记者透露,今年公司新招了3位投研人员,主要根据行业方向选人。在居民财产重新配置、资管机构优胜劣汰的中长期背景下,专业能力才是胜负手。
“最好的时代来了!”多位信托业标品业务部门人士感慨道。未来资产管理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将越来越少,专业能力的比拼将愈发激烈。在这一过程中,短期行业或许面临艰难转型的阵痛,但无论是从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看,还是从业人员的长期竞争力看,主动管理能力的提升都是一次“稳赚不赔”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