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九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下称“金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落下帷幕。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参展机构最多、覆盖金融领域最广的金融盛会之一,本届金博会以“产业金融新高地,科创赋能向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总入场人次达4.74万,同比增长58%。
展会期间,共举办50余场主题活动,发布行业新政策及产品成果18项,完成33项产融对接和投融资路演,部分项目意向金额达10.5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参展机构数量同比增长80%,达288家,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金融科技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多类主体。
《华夏时报》记者在现场走访发现,从金融机构到科创企业,从传统服务到前沿科技,本届金博会不仅展现了深圳金融业的活力,更成为观察产业与金融融合趋势的重要窗口。
展会规模创新高,金融科技何以成为“流量担当”?
《华夏时报》记者现场调查发现,本届金博会现场人气火爆,专业观众规模显著提升。据统计,总入场人次同比增幅达58%,显示出展会在业内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除了人气高涨,参展阵容的多元化也成为本届金博会的一大亮点。记者看到,现场除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等核心交易平台外,中国银行、平安证券、南方基金等百余家持牌金融机构集中亮相,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机构也积极参与,彰显出深圳金博会的国际影响力。
《华夏时报》记者还观察到,金融科技板块尤为抢眼。以福田、南山、罗湖为代表的30余家金融科技企业组团参展,微众科技、金证科技、华锐技术等细分赛道头部企业集中展示AI、区块链等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华为联合12家生态合作伙伴,通过展车形式呈现金融核心系统改造与AI建设方案,成为现场“流量担当”,吸引大量观众驻足。
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展会上积极展示服务创新,与科技企业形成互补。“我们此次参展,一方面是宣传公司品牌,另一方面也承担投资者教育的责任。”平安证券深圳分公司蛇口招商路证券营业部客服专员王直美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现场我们提供投资决策工具,并开展反洗钱、防非反诈等投教宣传,一个上午就有三四人来咨询调佣或投顾服务。”
本届金博会的创新不止于企业展示,专题展区的设立也体现了展会的产业导向。《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展会首次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专题展区”,集中展示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的29家明星企业,以及45家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科创型企业,推动“以投带引、以基金促产业”的深圳路径落地。
机构组团亮相,服务实体路径何以更清晰?
记者现场调查发现,面对企业和个人的多元化需求,各类金融机构在本届金博会上展现出更精准的服务导向。
多家机构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推出定制化服务方案。江苏银行深圳分行对公客户经理杨瑷嘉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他们派出对公普惠、对公及零售三组经理现场驻点,主推“卡易贷”“科创易贷”“采销易贷”等产品,重点服务科创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国高企业。
“我们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贷款模型进行了升级,从内部信用评级到各项小指标都做了优化。”江苏银行深圳分行对公客户经理曾易华表示,“虽然银行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但我们强调专人对接、团队服务,希望以服务体验赢得客户。”
除银行机构外,专业服务机构也通过创新模式提升展会对接效率。《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则采取“1+N”联合参展模式,牵头15家事务所共同参与,三天内举办15场主题宣讲,内容涵盖赴港上市、ESG、企业出海等热点话题。
协会行业发展部干事张启琪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希望通过展会提高事务所的品牌影响力。现场客户如有审计、出海等需求,可直接与15家事务所的老师对接,实现资源高效匹配。”她向记者透露,协会目前设有7个部门,包括会员服务、监管、考试培训等,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注册、年检、培训等全方位支持。
证券机构也结合市场动态优化服务策略以响应客户需求。平安证券王直美向《华夏时报》记者提到,深圳作为大城市,金融环境优于内地,近期市场行情回暖带动投资者咨询量上升,“客户金融意识和防范意识越来越强,我们必须提升服务专业性,才能更好满足他们的需求。”
产融对接何以显成效,金融生态融合何以加速?
《华夏时报》记者现场调查发现,作为推动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平台,本届金博会共促成33项投融资项目路演,意向成交与投融资金额达10.55亿元。在展会现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巨人”企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
其中,深圳华跃云鹏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类备受资本关注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典型代表。“我们今年10月刚评上专精特新‘小巨人’,这次参展是希望寻找投资者进行股权投资或融资。”深圳华跃云鹏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技术负责人李嘉恒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司主要专注于双网通信无中心自助网设备和隐私保护产品两大业务板块。
李嘉恒继续向记者介绍,其通信设备可用于应急人防和部队,在公网被破坏的情况下组建无线网络,并能实现100%国产化;隐私保护产品则能通过无线电监测和热成像技术查找偷拍设备,防止定位跟踪与窃听。“三天展会下来,有十几家投资方对我们的公司和产品表现出兴趣,互留了联系方式以待后续深入对接。”
单个企业的对接成效,折射出展会在搭建产融对接平台上的系统性努力。记者深入了解发现,首次整合的15个产业商协会与11场产融对接活动,进一步打通了“产业端-金融端-科技端”的生态链条。
除了华跃云鹏这类技术驱动型企业之外,消费科技领域的企业也在展会上找到了展示与对接的机会。KUMI库觅销售主管赵燕敏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司此次参展主要目的是品牌宣传与渠道拓展。“虽然我们主要负责销售,但对金融合作持开放态度。现场有人咨询投资,也有人了解产品,我们已留下资料供后续对接。”她介绍,公司品牌成立于2022年,目前已获评深圳知名品牌、广东省知名品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展会期间,一款具备双频GPS全球定位和轨迹返航功能的户外运动手表以及10月份发布的荣耀亲选&KUMI AI Note录音卡和行业首款KUMI Watch Soar开源鸿蒙4G插卡通话AI全家桶手表备受关注。“这说明产品力本身仍是吸引资源的关键。”
企业层面的活跃互动之外,展会还通过政策发布与产品创新展现产业金融的发展方向。《华夏时报》记者发现,金融科技、跨境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政策与产品发布也成为亮点。深圳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关于携手打造港深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中国金融电子化集团发布大模型金融应用案例集,中国信保推出“全球查”平台及绿色债券信披标准等,从多维度展现深圳产业金融的创新实践。
除了企业端的积极参与,专业服务机构也在展会上传递行业声音。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张启琪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深圳及华南地区的营商环境整体活跃,“三天来人流不断,很多人通过展位了解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甚至有人现场咨询报考。这说明金融专业服务正在获得更多认可。”
这种行业认可度的提升,也让《华夏时报》记者对展会构建的金融生态有了更直观的体会:这场展会所构建的金融生态,正在为深圳乃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从“展会热”到“产业热”,深圳的金融雄心何止于此?为期三天的金博会落幕了,但其带来的产融对接效应与行业启示仍在延续、深圳的金融创新故事仍在持续书写。从288家机构的“炫技”展示,到10.55亿元意向融资的落地;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集体发声,到政府引导基金的首次设展——这场展会不仅是金融资源的聚集地,更是深圳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缩影。
正如一位展会组委会人士对记者所言:“金博会的意义不在于三天能签多少单,而在于它能否成为一座桥梁,让资本找到产业,让技术找到场景,让深圳找到未来。”《华夏时报》记者观察发现,在这场汇聚资金、技术、产业的盛会中,深圳金博会已超越传统展会的功能边界,成为区域金融生态的“压力测试场”。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发声,到银行、证券机构的场景化服务,再到金融科技的系统化输出,一条“以投带引、以基金促产业”的深圳路径正逐渐清晰。
通过政策发布、跨境联动、科技赋能与资本引流,深圳正沿着这条路径加速向全球产业金融中心迈进。而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加速形成的当下,深圳正通过此类高端平台,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更高效地流动。而如何在政策引导、市场机制与企业需求之间找到更优平衡,将是深圳迈向全球金融新高地的关键课题。
而在展会人潮散场之后,真正的考验在于这些对接是否可持续?这些模式是否可复制?金融“活水”能否真正穿透制度与市场壁垒,精准灌溉每一寸实体经济的土壤?这不仅是深圳的课题,更是中国金融改革向深水区迈进的关键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