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5年11月25日15时50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将转入组合体停靠段,后续将作为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的返回飞船。

与以往任务不同,神舟二十二号飞船本次执行的是“应急发射”任务。该任务源于在轨神舟二十号飞船因遭遇微小空间碎片撞击,舷窗出现微细裂纹。为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指挥部决定启动备份方案,让航天员乘组乘坐状态完好的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同时紧急发射备份飞船神舟二十二号。

此次应急发射,将原本需要数十天的发射准备流程压缩至短短的16天。这对飞船的总装、测试、加注以及与各大系统的联调联试工作提出了极限挑战。除此之外,此次任务,神舟二十二号飞船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刁伟鹤:我们发现神舟二十号舷窗出现微细裂纹后,组织了全面系统评估和维修工作方案设计。神舟二十二号会上行部分维修工具,进行在轨相应处置。
目前,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状态良好,正在按计划完成各项既定工作。神舟二十号飞船将继续留轨开展相关试验。
11月5日神舟二十号飞船因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推迟返回后,任务总指挥部迅速启动预案,工程全线从容应对、科学处置,广大参研参试单位大力协同、攻坚克难,在20天时间里,稳步高效完成风险分析评估、方案论证决策、人员物资调动、乘组换船返回、飞船应急发射等工作,为国际航天领域高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成功范例。
此次任务成功,充分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刻诠释了中国载人航天“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全面验证了中国空间站任务“打一备一、滚动备份”策略的科学性可靠性,实战考核了工程全线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能力,生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任务时间压缩一半应急发射如何稳妥实施
11月5日,收到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原定返回任务推迟的通报后,发射场相关系统迅速投入应急发射任务的筹划工作中。11月10日,神舟二十二号发射任务正式启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李鹏冲:神舟二十一号发射任务结束后,飞船、火箭、发射场各系统均已进入了待命状态。接到(应急发射)任务命令之后,各系统设施设备、人员迅速就位,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发射场对所有的方案、预案进行了推演和演练,后勤保障工作针对长期加班也进行了充分准备。
发射任务各系统通过将测试项目精简优化、对测试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李鹏冲:和常规载人发射任务相比,本次发射任务为了满足发射时间要求,在不降低测试覆盖性的情况下,对测试项目进行了精简,对部分测试流程进行了优化调整。常规载人发射任务,测试计划一般以天为单位进行安排,这次任务以小时为单位来安排工作。由于这次任务不上航天员,所以精简了航天员系统和空间应用系统相关工作。

对比神舟飞船的常态发射任务周期,本次发射时间紧、任务重,对于工程全线各个系统来说,都是一场重大考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李鹏冲:相比常规发射任务流程,时间压缩了一半左右,但是对于测试的要求没有改变,对此我们制定了完备的流程、计划、方案,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节点完成。常规任务“进度服从质量”,这次任务既要考虑测试质量,同时又要兼顾测试进度。需要我们对每项工作提前预想,做好预案,出现问题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处置。

相比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发射,这次神舟二十二号发射日气温更低、风力更大,对发射场塔架的保温能力、防风沙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经过发射场空调系统、保温措施和密封措施等改造升级,可以满足冬季极端低温情况下的发射要求。
闻令而动火箭试验队“闪电集结”
一声令下,短短两三天内,一支近200人的火箭发射试验队就从全国各地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如此高效的集结,靠的是一套精细到极致的应急预案和一群心怀家国情怀的航天人。
从中国空间站开始建造起,火箭试验队就设计了一套应急发射预案。根据预案,接到应急救援指令后,火箭调度系统要在两小时内到岗组建试验队,一小时内通知到所有队员。无论指令在深夜还是节假日下达,这套预案都必须立即启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曾耀祥:每个人的政治站位都特别高,没有说有什么困难,只是说怎么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能够确保这发任务成功。
为了应对高强度、短周期的挑战,团队在关键岗位还设置了“双岗制”,确保人员能得到休息,避免疲劳作战。正是这种体系,铸就了守护中国空间站最可靠的“天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曾耀祥: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差错,我们对于一些重要的岗位的话,也会配备有专门的这个相当于“双岗制”一样,就是要确保执行任务过程中,咱们所有的工作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去执行的。
来源:央视财经综合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