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技术革命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见证逆潮》作者、宏观经济学家付鹏在接受广州日报专访时,对2026年宏观经济走势、家庭资产配置及A股投资主线作出深入解读。他指出,家庭财富管理应转向“先守后攻”,当前“降负债本身就是一种投资”,优先配置意外险、重疾险等。对于备受关注的房地产投资,他建议重在结构性调整。针对科技板块估值问题,他提醒2026年市场将更纯粹地回归价值驱动,若利润无法如期兑现,叠加全球流动性收紧,市场波动可能显著加大。
经济展望:全球聚焦AI,应果断拥抱这一趋势
广州日报:展望2026年,您如何预判宏观经济的发展?
付鹏:国内经济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无论是代表生产端价格的PPI,还是消费端数据,均已止跌企稳。在国补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下,居民部门消费出现了不错的增长。随着政策进一步落地与传导,预计这一积极趋势将在2026年得到延续并强化。
广州日报:那您认为其中蕴含着哪些值得重点把握的投资机会呢?
付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过去一两年,全球包括美国和中国,重心都集中在提升生产力上,共同掀起了一场“AI创业潮”。人工智能及其产业链已成为全球确定的未来方向。
建议投资者,尤其是年轻人,果断拥抱这一趋势,不要再在“老钱”(传统成熟领域)的地方去竞争,那些领域的机会相对有限。我自己在过去一年也投了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市场的项目。
这波生产力的进步一定要跟上。
家庭理财:守为先是关键,降负债、配保险、调房产
广州日报:在这样的经济图景下,从家庭财富管理的角度出发,普通家庭如何调整大类资产的配置思路?
付鹏:配置需因人而异,但整体方向一致:首要就是尽量降低负债。当前环境已不同于过去几十年,家庭财富管理首先要“守住现金流”、降低不必要债务,尤其是有老有小的家庭。以往加杠杆是为博取更高回报;如今降负债是为腾出空间转型、创新或创业,避免被债务束缚,降负债就是一种投资。
具体配置而言,在现金流允许的情况下,务必配置如意外险、重疾险等保障型保险。把这些保险都安顿好了,还有额外的钱再考虑其他投资。
房地产已非最佳投资品,但房子始终是重要居住商品。建议进行“结构性置换”:从非核心区域向核心区域置换,从老房向新房置换。当然,不要指望着短期靠房地产去获取高额回报。
防御类资产可包括储蓄、大额存单,还有部分理财,是配置到股票市场中的“类债券型股票”,如银行、煤油水气电等公共事业股。这些企业与经济周期关联度低,主要提供稳定的股息红利,股价波动可不必过分关注,其风险收益特征介于存款与普通股票之间。
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家庭,可考虑配置波动较低、追求绝对收益的对冲型私募基金,其目标回报通常在5%-10%,与牛熊市关联不大。
最激进的是个人炒股,需具备相应能力并承受较大波动,家庭配置比例不宜过高。
通过上述组合,可形成从低风险偏好到高风险偏好的阶梯式资产配置结构,具体比例需根据各自家庭的实际风险承受能力而定。
股市逻辑:AI主线不变,但波动加大,回报率下降
广州日报:过去一年我们也看到全球资本市场经历了一轮狂欢,您认为2026年支撑这种行情的逻辑会变吗?
付鹏:会变!海外市场(以美股为例)的人工智能主线并未改变,但变化的是它的波动和回报。
过去两年是“估值扩张”和“价值增长”双轮驱动的最佳时期,但当前估值已处于高位,如美股CAP Ratio从2022年低于30倍扩至约41倍。难以继续扩张,2026年将纯纯回归价值驱动,即依赖企业实实在在的盈利超预期来推动股价。这意味着,明年的预期回报率将低于前两年,波动率则会升高,除非业绩持续“爆表”以消化高估值。
对于A股,情况大同小异。在全球估值难以进一步扩张的背景下,国内相关板块的估值提升也面临压力。
投资机会在于耐心等待企业利润的兑付,从而消化估值并为下一轮上涨奠定基础。若利润兑现不及预期,同时全球流动性收紧,则需警惕较大的市场波动。
广州日报:那投资科技板块,我需要关注哪些指标或者信号呢?
付鹏:很简单。必须认清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他指出,当前国内AI相关产业处于“早期”,而美股已进入“杀完估值后的成长期”。处于早期意味着投资更多依赖于“分母端”的估值变动——在估值低时介入,伴随故事展开和估值扩张,能获得收益;但若在估值已高时追入,则将面临未来波动的巨大风险。
A股策略:哑铃型结构持续,紧盯两类资产
广州日报:您对A股明年整体走势和主线如何判断?
付鹏:A股呈现两条主线,属于典型的“哑铃型”结构。
一端是以“煤油水气电”股、高股息红利资产为代表的“压舱石”。这类资产能够稳住市场底部。
另一端是以人工智能产业链为代表的科技股,它们提供了市场的超额收益,是过去半年真正创造高回报的领域。
上证综指等加权指数已不能真实反映这种市场结构,投资者应忽略指数,直接关注这两头资产的表现。
对于创造超额收益的科技股,他提醒投资者要特别小心其利润能否兑现的风险,若不能,出现20%-30%的回调也属正常。而如果利率进一步下行,另一端的类债券资产也可能再上台阶。
这种哑铃型结构将持续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