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愈发复杂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持续向上海投下“信任票”,用真金白银的投资与不断升级的布局,印证了中国发展与开放的双重确定性。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外资成绩单亮点纷呈:截至今年9月底,“十四五”累计实际使用外资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1003.3亿美元,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今年前三季度新设外资企业4764家,同比增长5.5%;存量外资企业超7.9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逾3800亿美元,外资已成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总部经济“提能级”
总部经济的持续壮大,为上海稳外资提供了坚实“压舱石”。今年以来,上海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4家,累计达1060家,其中21%的总部已是大中华区及以上级别,能级持续稳步跃升。
从行业贡献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多年来稳居上海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首位,这背后离不开总部经济的强力支撑。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承担的战略决策、资源调配、财务结算等管理职能,均属于商务服务业的典型业务形态。
今年前三季度,以总部经济为主的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58.83亿美元,占上海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例从2024年的40.7%升至48.8%,同比增幅高达68.8%,展现出强劲增长动力。
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近日公布的《2024年度外商投资企业百强榜单》显示,265家企业入围营业收入、进出口总额、纳税贡献和创造就业4项百强榜单,较上一年度增加7家。
目前,上海累计吸引外资超3700亿美元,拥有近8万家外资企业,全市超1/4的GDP、约1/3的税收由外资企业贡献。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表示,外资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截至2025年9月,上海累计认定外资研发中心631家,超50%集中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链,在集聚全球科技资源、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部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赋能。今年2月,上海印发《上海市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升能级的若干措施》,鼓励总部集聚多元功能,建立分级体系,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功能承担给予精准支持,为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添柴加薪”。
高技术产业成布局“新焦点”
近年来,外资在上海的布局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高技术产业成为跨国企业争相布局的“新焦点”。
“中国是武田全球第三大市场。在数字化战略的引领下,武田中国将数据、数字化和技术视为企业战略体系的基础能力,并持续推进能力建设。”武田中国代理总裁刘燕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武田中国创新中心(TCIC)已于今年11月17日正式投入运营。未来,TCIC将成为武田中国推动数字医疗创新成果转化和数字化战略升级的核心引擎,同时助力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不少跨国企业也用实际行动彰显信心:今年5月,罗氏制药投资20.4亿元在沪建设生物制药基地,用地约53亩、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预计2029年落成、2031年投产。
另一家跨国公司蔡司正推进迄今为止在华最大单笔基建投资——蔡司大中华区总部综合园区选址浦东,同时其位于浦东外高桥的中国客户体验中心已于9月改造升级后投入使用,2100平方米的空间将深度融合本土需求与全球技术资源,赋能多领域创新发展。
数据见证转型成效,上海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上海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33.5%,较2020年末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外资比重达52%。外资研发中心能级持续提升,今年新认定40家,累计达631家,其中包括19家全球研发中心。
例如,9月在浦东落成的施耐德电气EcoFit低压配电中国创新中心,将通过技术与服务升级,赋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与此同时,外资在商业、文旅、酒店领域热度不减,2025年前10个月,上海新增首店848家,其中餐饮业498家、零售业275家,全球及亚洲首店13家、全国及内地首店134家,高能级首店合计占比17.3%,“首店经济”持续火出圈。
供应链在中国“深扎根”
对跨国企业而言,“在地化”曾是开拓中国市场的策略选择,已成为保障全球布局的“必选项”——全球供应链离不开中国,中国供应链的韧性与活力也在持续增强。
“中国具备无可替代的供应链优势,这是我们不断加码投资的重要动力。”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中国日本商会会长本间哲朗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松下在华家电和住宅设备的外观设计、软硬件研发已实现100%本土化,全球采购(中国)有限公司已从进口零部件供应转向从中国3000多家供应商采购零部件、模块及生产设备,“中国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和创新活力,让‘中国成本’惠及世界,‘中国速度’引领未来”。
第八届进博会开幕前夕,达能纽迪希亚无锡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封顶,未来将大幅提升肠内营养混悬液产能。达能中国、北亚及大洋洲总裁谢伟博表示,这些产自中国的产品不仅能满足本土需求,更远销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夯实连通全球的供应链,实现“扎根中国,惠及全球”。
“供应链毋庸置疑是中国市场一个非常独特、非常大的优势,这一点也得到我们全球管理层的认可。”ABB过程自动化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蒋海波表示,“本土研发进程很快,中国市场反应速度也很快,要保障供应,抢占市场,就需要高效的生产和便捷的供应链。目前中国供应链在ABB全球布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区域的供应链体系协同互补,共同保障全球客户的高效服务。”
勃林格殷格翰南昌工厂自去年启动出口以来,已向全球输送23亿羽份疫苗,在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高皓廷看来,中国不是单纯的生产基地,而是集创新、制造、市场于一体的价值枢纽。
数字化转型更让供应链价值持续升级。11月17日,武田中国创新中心(TCIC)在成都正式运营,作为武田首个同步推进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开发与落地的创新中心,将成为数字化战略升级的核心引擎,助力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转型。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业绩连续十个季度“有质量增长”,今年第三季度营收9.47亿欧元、同比增长10%。“截至目前,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中,超过60%由本土设计团队打造。”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萧家乐表示,过去一年来,新中式、Future of Style(FOS)先锋运动等系列引发全球消费者追捧,“反向代购”成为新趋势。
跨国企业在华供应链投资的持续增长,不仅推动中国供应链技术水平提升,更巩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让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器”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