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月,股市行情如同过山车。
Wind数据显示,在11月14日上证指数涨至4034.08点的历史高位后,便震荡下行。一直截至11月24日收盘,短短几天上证指数已跌4.78%,几乎相当于此前年内涨幅的四分之一。其余资产如创业板指、恒生指数、标普500,甚至COMEX黄金期货等,在这期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在此情况下,一些资金并未退缩,而是逆势加仓。
Wind数据表明,在11月14日-24日期间,ETF基金出现了超千亿元规模的资金净流入,跟踪沪深300、中证500等多只热门指数的ETF,单只基金的流入额就超过了50亿元。
机构认为,本轮股市慢牛的基础并没有发生改变。当前,市场短期下跌风险释放已较为充分,后续可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政策基调。
市场调整,股票基金平均收益跑输大盘同期
11月中旬以来,股市出现一轮调整。
Wind数据显示,11月14日-24日,仅仅7个交易日,上证指数跌4.78%,创业板指跌8.52%,深证成指跌6.61%,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则分别跌5.01%、7.29%。
不只是A股、港股,同期的标普500指数、COMEX黄金期货等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股市表现不佳,基金业绩也难言乐观。11月14日-24日,1054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份额分开计算)平均收益率约为-5.92%,收益率的中位数则为-5.52%,跑输了大盘。其中还有多只新能源、先进制造、新材料等偏成长风格的主题基金,跌幅超10%。
本轮股市调整的原因何在?从全球视角来看,美联储12月份降息的不确定性,引发全球流动性紧缩或许是诱因之一。
北京时间11月21日,芝商所“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美联储12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一度跌至35.4%,随后,美联储官员出面发声,称“短期内”仍有降息空间,这一概率又大幅跃升至约70%。
美联储降息“纠结”的背后,在于其就业数据远超预期,削弱了年内降息的迫切性。
根据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数据,美国9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新增11.9万人,远超市场原本预期的5万人,是自4月以来最强劲的单月增幅。但7、8月新增非农就业累计下修3.3万,失业率也有所上升,为4.4%。
中信证券研报称,在美国10月非农数据面临永久空缺的情况下,1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降息与否仍存在不确定性。但从私营机构统计的就业数据来看,预计后续美国就业市场仍将面临压力,明年美联储仍有降息的空间。
ETF基金超千亿逆势加仓,短期市场风险释放已较为充分
值得一提的是,11月的股市下跌带来的不是资金恐慌出逃,而是千亿级别的加仓。
Wind数据显示,在11月14日-24日期间,ETF基金出现了超千亿元规模的资金净流入,达1272.48亿元。
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南方中证500ETF、易方达创业板ETF 等基金区间净流入额均超50亿元,分别达87.06亿元、68.06亿元及52.84亿元。
此外,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华夏恒生科技ETF、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华安黄金ETF 等区间净流入额也超30亿元。
不过,华宝中证银行ETF、国泰中证煤炭ETF、鹏华中证细分化工产业主题ETF等在此时间段则出现了超10亿元的资金净流出。
分板块来看,11月14日-24日期间,宽基指数中,沪深300、中证500、科创50及创业板指成为相应ETF基金资金净流入的主要方向;行业主题中,证券公司、科创芯片、机器人等成为资金净流入板块;跨境指数中,恒生科技、港股通互联网板块受资金欢迎;风格策略指数中,红利类指数成为资金加仓的主力。
中证银行、细分化工、光伏产业、恒生指数等则出现了资金净流出。
展望后市,广发证券研报认为,近期,本轮A股、港股牛市的基础并没有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市场短期下跌风险释放得已经较为充分,在跌破20日均线后继续大幅调整的概率不大。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则称,本轮牛市以政策转向为起点,以流动性改善为核心,同时,市场风险偏好也受到科技产业景气突破、中美博弈态势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有所提振。长期而言,慢牛格局的主要因素不变;短期来看,策略层面以择机布局为主,时点上等待12月中上旬的联储议息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地,其间若调整较充分也可加仓吸筹。
未来市场走向“关键”:AI投资是否存在泡沫?
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也是本轮股市调整的主要原因,毕竟从年初以来,AI就一直是股市中景气度最高的板块。
截至11月24日收盘,AI相关概念股如中际旭创、新易盛今年以来股价均翻了2倍,涨幅分别达271.71%、256.34%。寒武纪、阿里巴巴股价年内涨幅也均超90%,大幅高于大盘及创业板等主要成长型指数的同期涨幅。
美股更是呈现出同样的特征,已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由英伟达、特斯拉、谷歌、微软等美股科技“七姐妹”领涨。
然而,11月发布的多份公开报告显示,多只知名基金已在三季度减持甚至清仓这些股票。
比如,全球最大对冲基金之一桥水在今年三季度减持近472万股英伟达的股份,同时,还减持了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多只科技股。软银则于今年10月出售了其持有的全部英伟达股份,套现58亿美元。硅谷知名创投大佬彼得·蒂尔旗下投资机构也在今年三季度清仓了英伟达。
即便随后英伟达发布的三季度财报表现强劲,仍未打消市场对AI投资,特别是美股AI投资中是否存在泡沫的顾虑。
中金公司研报从AI需求有多大、投资是否过剩等角度,分析认为,自2023年以来,“美股七姐妹”估值始终在30倍左右的相对高位徘徊,但每次逼近35倍时都会引发市场对于泡沫的担忧,进而导致回调。这也说明估值存在“天花板”,如果想进一步突破,必须依赖技术应用的实质性突破来带动更多需求兑现。
该研报进一步称,从生产率的提升、应用范围的扩大都可以看出AI技术仍蕴含潜能,短期二级市场的波动并不影响实体产业的投资价值,但结构会走向分化,在这个过程中,龙头间也将出现差异化表现,那些能够将领先模型与多元业务场景深度结合、形成可规模化商业闭环的企业,更有机会受益。
也有机构持不同观点,美国银行11月发布的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当前AI已出现泡沫,另有45%的投资者认为“AI泡沫”是当前最大的尾部风险,该比例较10月的33%大幅提升,反映出投资者对科技股超涨的警觉。
对于中国股市的AI行情而言,市场的关注点或许也正在从资本开支过渡到盈利增长,是否能将技术落地应用,且变成实实在在的业绩,关乎行情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