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局,如何理解“新质牛”?如何看待本轮反内卷政策?未来中国企业出海路在何方?如何看待2026年资本市场走势?日前,在第十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题为“新质牛:反内卷、出海和未来产业”的圆桌讨论上,来自证券、基金等金融行业的嘉宾发表了真知灼见。
市场流动性和叙事转变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新质牛”有何新内涵?
在中加基金首席投资官、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看来,中国股市走强源于自上而下的思维革命,近年来监管层的资本市场思维有了进一步提升。
“反内卷、出海和未来产业是从三个侧面对本轮新质生产力驱动的股市行情进行画像:反内卷侧重于供给侧角度、出海侧重于市场需求端角度、未来产业则更侧重于创新端角度。”邓海清指出,“股市走强的根基在哪里?结合以上三个方面来看,今年两轮千点以上涨幅的行情在底层逻辑上有一个共同点,即信心的恢复,DeepSeek的火爆使中国股市的增长模式从过去的生产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AI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则成为股市行情演绎的主题。”
麦格理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胡伟俊指出,市场一般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基本面,二是流动性和叙事。“今年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但流动性和叙事发生了很大变化。流动性方面,最大的变化是美元的贬值;叙事的变化则趋向于新质生产力,这也是为何‘牛’在新质的原因。”胡俊伟分析道。
招商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则认为,新质生产力方面出现了许多亮点,但对于地产等传统经济,当前所施加的反向的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十年前是相对偏弱的。展望未来,李湛分析称,在做好新旧动能转换或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同时,能否真正稳住传统经济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对于未来牛市能否行稳致远非常重要。
反内卷须供需同时发力
如何看待本轮反内卷政策,与以往有何不同?
“从微观角度来看,内卷大多时候是供给侧的问题,即微观层面的供应过剩,那么可以通过减少新的资本投资来解决具体行业的问题。”胡伟俊指出,“从宏观角度来看,则可能要解决需求侧的问题。目前中国经济整体需求偏弱,这也是宏观层面‘卷’的原因。”
李湛认为,展望未来长远的产业规划,我国基本延续了跟随式(或者说应对式)的宏观政策和前瞻的、大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政策,因此科技的创新到产业化获得了全方位体系的支持。内在的产能过剩和出清,或者说反内卷需要系统化的磨合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认为,反内卷背后的真正问题在于如何改善需求端。“财政总量是有天花板的,未来能否在财政政策上做到有效发力、改变需求预期,可能是反内卷落到现实、真正实现价格回升的关键。”
邓海清则结合市场指出,真正的反内卷并不是要涨价、提高ROE(净资产收益率)、让僵尸企业“活”过来,恰恰相反,反内卷的唯一出路是反不正当竞争,例如采用并购重组的方式加快市场出清、让僵尸企业退出市场,消除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性阻碍。
出海核心在于扩大需求
如何评价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谈及中国企业出海火热的原因,邓海清认为,一是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而言,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二是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出海也是推进中国版全球化的新命题,在南方市场,我们有更好的技术手段,可以替代日本、韩国等高通胀国家的同质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和产品。
刘郁认为,对于本土企业而言,出海的核心在于扩大了需求,未来出海的关键是输出先进生产力,使得企业降低各方面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进而开发外围的广阔需求。
胡伟俊则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指出,过去几年间,中国的通胀较海外偏低,人民币相对偏弱,因而企业出海更容易赚钱。与此同时,中国的出口也较内销表现更好。宏观的运行方式决定了市场的运行方式,“新质牛”、内卷和出海热出现的根源相同。展望后市,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会继续,当企业认为出海和在国内都大有可为时,即是内需扩大、“新质牛”转向“消费牛”且不再内卷的时候。
增强信心警惕波动
展望2026年,对于资本市场表现有怎样的预期?
刘郁指出,要增强必胜的信心,警惕波动的风险。在刘郁看来,2026年科技股和黄金可能仍是主线机会,未来5到10年,但凡存在大国博弈,科技都是主战场,同时黄金是受益资产。但需要警惕,市场预期过于一致的时候,比如都想博弈明年权益市场的收益,其结果往往是带来更大的波动。因而,可能更看好明年初权益投资和黄金的机会,偏看多的一致性预期,容易推升出高点,随后进入震荡。
邓海清认为,2026年的股票市场可能具有战略性意义。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驱动的股市行情并不是短期的市场波动的概念,而是人工智能的第四次革命,因而投资需要有长期主义的价值倾向。另一方面,要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格局看待2026年的市场,需要有乐观的心态。此外,黄金是国家政治秩序安排下的产物,对于金价不可过度自信。
胡伟俊则认为,2026年出口是最重要的变量。过去几年间,中国的出口一直偏强,如果明年出口情况有所转变,那么内外需动能可能会出现新一轮转换,内需会补上来,游戏规则将再次发生改变。
展望未来三至五年,李湛总结指出,关键在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如何在托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未来中长期对于股市一定是看好的。从中长期角度而言,则希望出海企业的资金投资和科技研发能够顺利回到国内,达到内外均衡,同时反哺国内资本市场,这需要有较好的国内股市投资机遇和稳定趋强的人民币汇率作为载体,这一闭环也能使我国股市的资金面和信心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