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将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借助一系列系统性政策工具,加速构建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
今年8月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落地多项资金支持措施,如“单个实验室最多支持500万元”、“推动产业园区、商务楼宇、酒店公寓、医院药房等开放数据采集场景,择优遴选一批标杆具身智能实训场,每个实训场给予10万元认定奖励”、“支持企业采购数据集、数据接口、数据模型等数据产品,按照年度数据交易金额的10%,给予采购主体‘数据券’补贴”。
这些政策举措不仅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并提供资金助力,更推动产业链条的完善与商业化落地。今年10月份,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速进化”)推出入门级具身智能开发硬件平台BoosterK1,首批100台以限时2.99万元的价格发售,不仅降低了开发者门槛,更促使机器人商业应用成本显著下降。
加速进化创始人程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和使用成本在降低,中国供应链的独特优势推动产业化进程并带动成本降低,这是行业发展的积极信号。目前,加速进化已搭建起全链条赛事生态支撑体系,涵盖赛事执行运营、软硬件技术支撑、赛事品牌共建与商业化变现等核心板块。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业内也持乐观态度。开源证券研究所机械首席分析师孟鹏飞近日在研报中表示:“我们认为2026年是国产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当前呈现出技术突破提速、供应链逐步完善、商业化初步试水的鲜明特征。看好头部整机资本化,以及开启大规模量产带来的整机制造、硬件供应链、标准化(检测)等投资机会。”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出,未来可考虑分三个阶段推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第一阶段,通过政策牵引,深入挖掘危险作业、极端环境等高价值的特种应用场景,推动供需双方对接,定向开发一批产品并落地应用。第二阶段,加快探索工业制造、物流等制造业相关的大规模应用场景,从“替代相对简单且重复性的劳动”开始,成熟一代应用一代,在迭代中加速技术成熟、降低单体成本、提升整体性能,逐步提高对制造业场景的渗透率。第三阶段,加强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的具身智能,并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医院、学校、商场、餐厅等服务业场景,最终走入千家万户。
相较于传统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备显著优势,这也是业内对其未来商业化价值寄予厚望的关键因素。北京清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魏宇飞对记者表示,传统机器人多为“专才”,如焊接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分拣机器人等。而人形机器人致力于成为“通才”,通过一套统一的躯体与智能系统,融合运动控制、环境感知、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其发展能反哺整个机器人行业。例如在家庭场景中,它可从递送饮料切换至照看老人,再切换至关闭窗帘,这种“一机多用”的特性,极大提升了其单机价值与商业模式的延展性,是规模化降低成本的根本路径。
魏宇飞说:“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成本与场景适配的双重考验,目前成本与标准化问题仍困扰着行业内企业,此外,产品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有待提升,在实验室完成一个动作与在千变万化的真实环境中稳定、可靠、安全地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可靠性和任务成功率,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存在差距,行业内企业在积极探索‘仿人’的智能与‘超稳’的性能之间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