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又有新进展。
几天前,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发布“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试点城市评选结果公示”,全国有15个城市入选公示名单,入围者除了5个正在建设中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外,还有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长沙、深圳、成都、昆明、西安等10座城市。
根据此前相关文件,试点城市意在“培育建设国际化消费环境,强化‘购在中国’品牌打造,进一步丰富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等,也因此,不少人将后10座城市视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后备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试点以省份为单位申报,各省份推荐一座城市,且计划单列市单独申报。纵观后10座城市,消费十强省份中仅安徽、河南“颗粒未收”,而山东、福建则是有青岛、厦门两座计划单列市入围。
国际化消费环境试点选择标准包括“消费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境外旅客较多”,试点获批也将影响城市消费进一步增长。“挂零”省份缘何错失?对比试点要求,其代表消费大市又应如何提升?
01
自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市获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以来,坊间关于谁是下一批的猜测就不绝于耳。
事实上,此次试点城市中,大部分都曾直接提出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少城市甚至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原因不难理解。此前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曾分析指出,不应仅从消费的角度解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认识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满足国内外消费需求,提升本地服务消费的质量和多样性进而吸引国内外人才,并辐射带动城市群的发展。
除开获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的5座城市之外,此次10个试点为何能够获批?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它们既有一定共性,又各具消费特色。
此次试点支持方向,包括丰富高品质消费供给、优化涉外支付服务和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国际化”无疑是一大关键词。而伴随今年入境游不断深入,多个试点城市在国际消费环境建设上也表现出引领性。
一个例子是,今年以来,我国离境退税政策不断优化升级,8月离境退税商店数量突破1万家,同期,深圳离境退税商店已突破1500家,成都则超过500家、其中超150家为“即买即退”商店,两座城市甚至超过江苏等省份全省数量。
而从整体消费热度来看,根据Visa调研数据,今年上半年境外游客来华Visa卡总交易量top10城市中,深圳、成都、杭州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三市,厦门、南京两市也入围其中;而从增速上看,成都更以超90%居于全国第一。
如果说便利性是吸引国际消费的基础,那么独特性就是国际游客“用脚投票”的助推力。对照各个城市此前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相关实施方案,不少城市也拥有“独一份”的促消费秘籍。
比如,昆明特别提及“打造南亚东南亚消费窗口”。与之相匹配的是,昆明凭借云南省在境外营销、文旅产品供给、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精准发力,以及东盟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的推动,上半年接待外国游客人次同比增长超过90%。
再比如,武汉依托大江大河特色,打造两江四岸等滨水文旅展示区;西安则是推进“三城四都”建设,其中包括突出西安千年历史积淀、建设历史文化之都……这些发力方向,无不彰显出城市现有旅游消费资源优势。
02
从十座城市分布来看,除了昆明和西安两市之外,绝大多数均出自消费前十省份。同样令人关注的是,在此轮发展机遇下,谁“缺席”了?
如果以今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河南和安徽两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位于全国第六和第九位,但两省无一城市入围试点。其中,郑州和合肥此前均提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是两省最有潜力入围试点的城市。
河南可谓今年的消费“黑马”,不仅数据上在前三季度领跑经济大省,更因泡泡玛特、胖东来和蜜雪冰城的先后“出圈”而有了“现象级IP”加持。其中,泡泡玛特、蜜雪冰城均与郑州密切相关,也让郑州消费品牌收获新一波流量关注。
就在今年3月,郑州市委书记安伟会见郑州老牌商场、丹尼斯集团董事长王尚卿,再次谈及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议题。当地媒体当时指出,郑州正处于“冲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
不过,与不少消费大市相比,郑州短板也十分明显。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林永然曾撰文指出,郑州消费能级相对较低、缺乏辐射性强的地标消费场景、国际消费龙头企业和市场主体较少。特别是在多个领域,国际化程度明显较低。
往小了说,以餐饮行业为例,尽管郑州餐饮类消费品丰富度有较大提高,但国际化水平明显不足,且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
往大了说,郑州城市国际知名度相对较低,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各类商业品牌和活动较少,且郑州城市经济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国际商务往来密度不高,急需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领先企业、国际创新型企业等。
再来看合肥,随着城市产业创新转型进入新阶段,消费更成为急需补足的短板。
今年7月,安徽省委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提出7个方面的47个“创新之问”,“扩大内需”正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业内人士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吸引年轻人,除了人才吸引能力、创新氛围在内的未来发展潜力之外,有没有以消费场所、社交场所、夜间活动为代表的城市活力同样是青年人更加关注的方向。
眼下,合肥正以新兴产业向全球揽才,更要通过完善消费供给来留人。今年,有关合肥缺乏百亿体量的商业综合体、国际知名商业企业不足的讨论先后出现。外界看来,合肥要让更多消费留在合肥,更要让商业环境与城市定位相契合。
03
“缺席”试点的可能还不止于这两座城市。
上述10座试点城市中,包括深圳、青岛和厦门三座计划单列市。若将其排除在外,且不计此前已获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广州,广东、山东和福建三省此轮均无城市入围,背后则是两组城市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争夺。
早在2023年,山东印发《扩大内需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就曾提及,将“支持济南、青岛对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北方消费中心和重要国际消费目的地”。推动两市消费协同发展的用意不言自明,但与青岛相比,济南明显“矮了一头”。
从数据上看,今年前三季度,青岛社消零达4990.6亿元,居于“北方消费第二城”;而济南则为4009亿元,二者差距明显。而具体到商业表现上,根据仲量联行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零售地产与消费市场研究报告》,青岛人均优质零售地产面积同样明显高于济南。
但济南也不断加码消费。突出体现在首店数量上,数据显示,去年,青岛80余家首店落户,不及济南的110家;更受外界关注的是,在长达数年的推进中,明年山姆山东首店究竟“花落谁家”。
济南此次未能进入名单,为两地消费竞合又添下一笔,而“国际化”或许是重要原因之一。
今年8月,济南政协官网发布民革济南市委会《关于扩大要素供给、进一步拉动内需的建议》。除高端消费、体验式消费存在差距,文旅体融合、养老服务、数字服务创新仍有提升空间外,济南对外开放度和外国人消费水平存在明显不足,截至去年10月,济南遥墙机场入境外国人超过4.92万人次,与之相比,作为过境免签政策试点城市杭州的34.8万人次。
与之类似的是,在福建,厦门、福州、泉州亦共同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且早早出台相关实施方案。
厦门在消费总量上并不占优。今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厦门社消零为2556.84亿元,远低于福州、泉州的4448.6亿元、4626.15亿元。但从人均消费支出来看,参照去年数据,厦门则以4.9万元远高于福州、泉州的3.63万元、3.37万元。
更重要的是,“国际化”同样是厦门的优势项。今年1-9月,厦门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数量达到154.62万人次,同比增长67.55%,其中外国人共计72.22万人次,占比达46.71%。而根据上述Visa调研数据,厦门居于上半年境外游客来华Visa卡总交易量第九位。
对于广东、山东和福建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些“国际范”的消费城市引领下,带动省内更多城市“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