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虚拟醒狮凌空跃起,与真人舞者隔空共舞;AR技术将龙舟“划”入观众席,激起阵阵数字浪花。
这一刻,岭南文化以科技为翼,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现代叙事。而这,正是广东文化产业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下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
广东文化产业规模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全省规上文化产业营收突破3万亿元,近年来以“文化+科技”为引擎,不断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已达 9150 亿元,占全国六分之一的产业体量中,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
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简称:大湾区文投会)11月26日至28日在广州黄埔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与资本对接平台之一,大会已成功举办两届,今年是第三届。这场汇聚资本、项目与人才的盛会,是广东锻造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
科技重塑文化产业形态
“城堡美到发光,伸手想去摸冰柱时,脚下突然传来冰面开裂的震动,寒风裹着细碎冰晶扑到脸上,连冰龙飞过的气流都能真实摸到,8K超高清冰爽的感觉太逼真了!”刚体验完VR《魔法冰堡》的游丽丽忍不住惊叹道。
X-META机遇时空现场负责人孔令源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去年9月公司在深圳欢乐海岸落地打造了首个VR虚拟沉浸式体验乐园“X-META机遇时空全感乐园”,一经推出便持续火爆,长期位居大众点评榜首,单日客流上千人次。随后公司又相继在广东落地了前海冰雪世界店、东莞C-Park店,还在深圳福田建设全感XR研发中心。
“科技不是冰冷的技术参数,而是让文化直抵人心的桥梁。”机遇集团董事长胡世辉如是说。在他看来,广东为技术研发提供了落地终端消费场景的绝佳土壤,使企业能够将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商业价值。
从VR乐园到人形机器人登台演出,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文化表达。
在十五运会开幕式上,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 S2敲响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8件战国青铜句鑃,奏响《彩云追月》,成为“文化+科技”融合的又一高光时刻。
“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本质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文化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价值跃升。”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科技”的融合进程中,科技企业正成为文化创新的生力军。这些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以文化内核为引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深度重构,正在成为广东文化产业的“核动力”。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文化主体的多元化时代。”陶锋指出,“科技企业携数字技术入场,为文化创新带来了新思维、新方法,这是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
数字沃土孕育文化新物种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改变了文化的呈现方式,更催生了千亿级规模的数字创意产业集群,成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从内容创作到装备制造,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广东正构建起全链条、高附加值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日益壮大,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9150亿元,增长10.5%,在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数字文化制造等领域形成较强竞争优势,数字赋能正让千年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截至2025年三季度,广东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已超2万亿元,利润超2000亿元,总营收全国第一,利润位居全国第二。
三七互娱自主研发的“小七”大模型,实现从游戏立项到发行运营的全链赋能,显著提升了游戏研运的工业化水平。三七互娱高级运营总监源浩向南方财经记者介绍道,“小七”已经集成超过40种AI的能力,为公司的各类通用及专业系统提供全面的赋能,同时公司在“小七”的基础上也搭建了智能体平台,覆盖了美术、客服、投放、运营、技术等核心业务维度。AI生成的2D美术资产占比已超80%,3D资产超30%,AI投放广告已经超过整体投放量的50%。
广东金马游乐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超3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其虚拟沉浸式游乐项目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风光与未来场景相结合,产品远销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已建立起以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运行机制,并与高校就“手势互动技术”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AI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获得手部关节的空间坐标信息,再识别出特定的交互指令,进一步提升并丰富了产品的交互体验。
另据该公司副总经理林泽钊透露,2025大湾区文投会上公司将推出文旅应用机器人、仿生IP机器人、服务陪伴型机器人、数字明星机器人等智能化机器人产品,进一步拓展AI在文旅场景的应用边界。
数据显示,近5年来,广东文化科技融合投资额增长了2倍,AIGC技术推动数字化展览数量增长200%。智能装备广泛应用,文博会上机器人可弹古筝、打咏春,一批粤产人形机器人开始探索演艺、博物馆等应用场景;VR/AR企业,如雷鸟、影目围绕智能眼镜应用,打造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文化产业为科技应用提供了日益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潜能。
“这些新业态不再是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辅助,而是从诞生之初就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物种,代表着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表示。
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随着2025大湾区文投会的启幕,“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凭借丰富的活动架构、创新的服务模式和强大的嘉宾阵容,成功举办两届的大湾区文投会已成为凝聚产业资源、链接资本力量的核心平台,持续推动文化、科技、金融要素对接,为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不竭动力。
2025大湾区文投会以“1+8+N”系列活动,为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坚实支撑。
具体而言,本届文投会搭建“政策+项目+资本+生态”四重赋能平台,精准对接机制打通“项目-资本”壁垒。通过路演点评、深度研讨、设置专业洽谈区等形式,推动优质项目与资本高效匹配。特别设置港澳项目路演专场,推动粤港澳三地创意深度交融。本届大会筛选出的路演项目更加注重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空间技术等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场景,并将在文化科技应用场景发布会上推出AIGC赋能文化内容全流程应用、文化领域大模型、AI影视技术应用、文化智造等项目。
“文化领域是科技应用的最佳试验场,在前两届路演项目中,90%以上的项目都是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数字信息技术、AR/VR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场景应用,如智谱华章、无问芯穹、影目科技、筷子科技、像素绽放、宸境科技、达瓦志合等文化科技公司,取得了非常好的投融资效果。”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相关负责人举例指出,大模型企业——智谱华章接连于2023年、2024年参会两届大湾区文投会,通过专场路演、对接交流会,其卓越的技术突破、前瞻的行业趋势判断获得资本的极大认可,持续获得多轮融资,估值从35亿元升至260亿元。
强内容IP是大湾区文投会另一个投资重点,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潮玩等在市场上大有所为,如易动文化的《雄狮少年》、咏声动漫的《落凡尘》、涂形科技的《黑神话·悟空》、岸墨影视的《浪浪山小妖怪》、微石科技的《十里红妆》等均通过文投会专场路演扩大了影响力,并获得更多融资或合作机会。
文化是内核,科技是引擎,金融是燃料。三者深度融合,将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大湾区文投会不仅是交易平台,更是产业生态的“连接器”。
本届文投会创新采用“3+365”办会模式,建立覆盖全年的常态化服务平台,生态构建激活全产业链创新活力。组委会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资源,为文化企业提供“赛展对接落地”全过程服务。通过组建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和智库联盟,持续推动产业资源整合,真正打造“永不落幕的文投会”。
据悉,本届大会已吸引梅花创投、创业工场、国泰海通创意等上百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会,齐齐南下开拓大湾区文化产业“价值富矿”。国泰海通创意执行董事夏勤璐透露道,国泰海通创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近9亿元,其中半数优质项目源于文投会。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表示:“文化产业的价值正被科技重估。梅花创投持续看好用AIGC、元宇宙重塑文化消费场景的团队,愿做‘超级创始人’的第一张支票。大湾区文投会,让我们能高效触达下一波文化科技浪潮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