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编纂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近日出版。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人均服装消费支出为2031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21元。但经《中国经营报》记者计算,相对于北京人均消费支出总额49748元而言,服装消费占比仅为4.08%,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五。上海人均服装消费支出为1936元,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为52722元,服装消费占比仅为3.67%,排名比北京更低。
服装消费占比排名倒数的五个地区依次为:北京、广东、广西、上海和海南,其中北京是唯一进入后五名的北方城市。
在居住消费领域,北京和上海则处于全国最高水平。数据显示,北京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19232元,上海为17867元,两地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名。经计算,北京和上海的居住消费占比分别达到38.66%和33.89%,仍稳居全国前两位。
《中国统计年鉴2025》披露的各省(区、市)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如下:
北京19232元、上海17867元、广东8822元、福建8846元、江苏9573元、浙江10832元、天津7619元、河北5103元、山西4457元、内蒙古4931元、辽宁5101元、吉林4305元、黑龙江4144元、安徽5019元、江西5296元、山东4838元、河南4558元、湖北5504元、湖南5108元、广西4436元、海南5878元、重庆5253元、四川4445元、贵州3660元、云南4346元、西藏3921元、陕西5063元、甘肃3956元、青海4060元、宁夏4174元、新疆3650元。
长期对全国多地大型商场进行实地调研的营销专家李海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北京服装消费占比处于中下游“完全符合预期”,是城市基本属性的外在反映。
他表示,北京、上海具有文化高地、教育高地的特征,但高房价导致居住消费支出占比高,进而挤压了服装等其他领域的消费空间。
以成都为例,李海生指出,今年一季度成都人均居住消费仅为2191元。“成都的基本属性是潮流和休闲,因此商业更繁荣、商场密度更大,商场里服饰类店铺占比高。”他表示,成都消费活跃度高,被称为“消费第四城”,仅次于上海、北京、重庆,甚至超过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
尽管北京人承受较高生活压力,但其服饰消费仍保持一定活力。“衣橱依旧在更新,未来服装的科技属性会进一步增强。”李海生说。
北京市经信局、北京市商务局等五部门近日印发的《北京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北京将推动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与文化融合,支持新品研发与设计创新。
方案提出:鼓励现代生活美学与传统文化元素结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速推出新品;加强时尚配饰设计与材质创新;支持AI制版、3D打印、虚拟试衣等数字技术应用,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实现“小单快反”与规模化定制协同创新;深挖千年衣冠文化,加强行业中式美学数据共享,激发新国风潮流灵感;推动可持续时尚,鼓励开发功能性及环保材料,拓展环境自适应智能材料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