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贾丽)在近日由霞光社主办的“AI赋能教育:个性化、全球化与未来学习场景”圆桌论坛上,AI技术如何驱动教育出海商业模式革新成为焦点议题。是北京读我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伴鱼海外业务负责人李晓在论坛上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传统教育SaaS的订阅模式,推动行业从“工具付费”向“效果付费”与“内容价值付费”等多元化、灵活化的商业路径演进。
AI驱动效率与洞察
成商业化底层支撑
李晓在分享中透露,伴鱼从前年开始以“激进”姿态在全业务环节融合AI技术,覆盖了从AI助教、智能批改到学习管家的全过程。他强调,AI的商业价值首先体现在运营效率的质变上。“例如在越南市场,我们通过AI系统将一线服务人员与用户的海量对话录音实时转写、翻译并智能汇总分析,从中精准识别出影响用户付费决策的关键洞察。”他说。
他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通过AI分析,团队发现一位原本无意付费的果农家长,在服务人员的本土化说服下成功转化。“这类真实、微观的用户洞察,在传统的树状管理模式下是无法快速获取的。AI让我们实现了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这是提升付费转化的底层基础。”
商业模式之变
从“订阅制”到“价值付费”
谈及最受关注的商业化模式,李晓认为,纯粹的SaaS订阅模式在AI教育时代正面临挑战。“AI应用的边际成本并非趋近于零,这对很多产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意味着订阅制是基础,但绝不能仅限于此。”
他进一步分析,最终为教育买单的用户,其核心诉求并非“有无AI”,而是学习效果与产品价值。这反而为商业化带来了新的机会——“你不必非要把高昂的AI技术成本直接转嫁为用户付费的决策点,而是可以将AI能力产品化为更灵活的价值点。”例如,针对中东地区阿拉伯语从右向左的书写习惯,进行输出结果的深度本地化适配,这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高价值的商业化卖点。
区域策略
全球化不等于单一化需“一国一策”
基于伴鱼的出海实践,李晓总结了不同市场的商业化策略,强调“一国一策”的重要性。
具体来看,在北美与发达市场,用户对科技创新敏感,付费意愿强。伴鱼在此通过“智能硬件+AI内容”的组合切入市场,依托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优势,集成性价比高的芯片与解决方案,通过跨境电商、众筹和KOL营销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东南亚市场,企业更适合做“成品化”的To C服务。关键在于精准定位中产阶级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希望通过教育维持或提升下一代的社会阶层,因此为高质量的语言培训等课程付费的意愿明确。在欧洲等市场,教育采购主体往往是政府或学校,To C路径艰难。李晓建议,在此类市场,产品最好走To B或To G的渠道,与当地教育体系深度融合。
论坛最后,李晓也对未来表达了乐观预期。他认为,随着大模型等底层技术成本的持续下降,AI应用产品的成本也有望降低,这将为教育出海的增长打开新的机会窗口。伴鱼将继续深耕技术底层,围绕“提升学习效率”和“创造用户价值”的核心,构建一个可持续、能落地的全球化教育新生态。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伴鱼等头部教育出海企业的探索表明,AI与教育的融合已从“概念验证”进入“商业验证”的关键阶段。谁能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落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能在波澜壮阔的全球化浪潮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