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达数十万亿元的保险资金最新动向出炉。11月24日,中国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信息显示,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2024年,参与调研的201家保险公司投资资产规模合计30.55万亿元,同比增长16.93%;截至2024年末,3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金规模合计33.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
这份汇集201家保险公司、3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调研数据的权威报告,不仅记录了保险资金投资资产的流动轨迹,更描画出行业在波动市场中的收益情况。综合收益率方面,2024年,保险公司综合收益率集中区间较2023年显著上升;保险资管行业整体投资收益率显著高于上一年度。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而言,正处于迈向专业化、市场化的关键转折点,如何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稳步前行成为命题作文。
万亿险资的“进退之道”
当债券利率持续走低、优质非标资产供给减少的“资产荒”渐成常态,保险资金如何破局?
《报告》显示,2024年,参与调研的201家保险公司投资资产规模合计30.55万亿元,同比增长16.93%。从资产配置结构来看,2024年末,保险资金继续保持较为稳健的配置结构,以利率债、信用债和股票投资为主,合计占比59%,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
深入资产配置的肌理,2024年,现金及流动性资产占比2.9%,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占比6.9%,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股票占比8.3%,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股票成为屈指可数的增长领域。
这组此消彼长的数据勾勒出险资在收益压力下的战略选择。对于股票配置提升,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常务院长王兆江表示,首先,这是险资在“资产荒”背景下寻求收益突破的表现。近年来,优质非标资产供给减少、收益率下降,同时信用风险抬升。而债券利率也处于历史相对低位。这使得能够提供长期、超额收益的权益资产成为破解“资产荒”难题的关键工具。其次,也体现了险资对资本市场长期信心。股票投资,特别是长期持有,源于对经济基本面和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0.9个百分点的提升,虽然绝对值不大,但信号意义强烈,说明A股市场具备长期配置价值,估值处于合理甚至偏低区间。
来自行业的一组跟踪数据为这一趋势提供了佐证,其中呈现的上升曲线与资本市场估值修复的节奏不谋而合。中泰证券非银金融团队最新研报指出,2024年一季度末至2025年三季度末,险资配置股票余额占比分别为6.7%、7%、7.5%、7.5%、8.4%、8.8%和10%,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这种审慎而积极的配置策略直接反映在收益表现上。2024年行业综合收益率分布呈现显著改善的趋势,2024年,保险公司综合收益率集中区间较2023年显著上升,具体而言,2024年行业综合收益率分布整体集中于4.5%以上,机构数量合计占比超过60%,远高于2023年(17%)和2022年(3%)。
业内将这一成绩归因于“资产配置组合拳”。王兆江表示,第一,做对了“加法”:大力增配了安全、收益稳定的债券。第二,做对了“减法”:果断削减了风险较高的非标资产。第三,做对了“乘法”:适时、适度地增加了股票等弹性资产的配置,以乘数效应放大收益。
养老金规模成重要增长极
回顾2024年,保险资管行业不仅同样守住了收益底线,更在创新领域开疆拓土。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驱动下,保险资管行业稳步发展,亦在资产证券化(AB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创新业务领域展开了广泛布局。
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视角出发,截至2024年末,3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金规模合计33.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从近三年管理各类资金规模增速看,系统内保险资金和养老金呈增长态势,其他资金增速均有所下降。业外资金方面,银行资金增速为-11.73%,养老金增速为22.93%。
保险资管公司管理的养老金增速明显,王兆江表示,首先,政策引导与市场准入的放宽是主要驱动原因。其次,投资范围持续优化为资产规模提升提供了条件。监管部门逐步放宽了养老金(尤其是年金基金)的投资范围,允许其配置更多元化的资产,如港股通、私募股权、资产支持证券(ABS)等,这为获取更高收益创造了条件。再次,保险资管公司的独特优势契合养老金需求。
对于保险资管公司管理的养老金规模进一步提升,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支培元也表示,这反映出养老金市场化、专业化运作进程加速。与此同时,保险资管行业资金来源多元化程度提升,长期资金管理能力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养老金融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亟待“唤醒”投资新生态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中,保险资金始终扮演着特殊角色。以其长期、稳定的特性,险资不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稳定器,更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提供着关键资金支持。
2024年,这种支持作用在政策层面得到进一步强化。9月,《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对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和系统规划,提出“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4年年底发布《保险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办法》明确要求保险公司进行资产风险分类,不得出于粉饰财务报表、提升绩效等考虑随意调整资产风险分类结果,不得瞒报、漏报、故意迟报不良资产。这些规定直指行业痛点,为保险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合规性和科学性树立了新标杆。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政策变化预示着险资配置逻辑将产生一定的转变。王兆江认为,未来的险资配置,将不再是简单的“哪类资产收益率高就配哪类”,而是一场在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三维目标之间寻求最优解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核心特征将是以固收为压舱石,以权益为推进器,审慎拓展另类投资新边疆,通过更精细、更主动的管理,在确保偿付能力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努力穿越周期,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对于保险资管公司而言,业内普遍认为,保险资管行业将在经济复苏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继续深化多元化布局。需要关注的是,在加强第三方业务拓展的同时,保险资管公司需通过提升品牌影响力与服务质量,吸引更广泛的资金来源。此外,在技术变革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保险资管公司有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与投资决策效率。长远来看,保险资管公司不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的参与者,更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保险资管行业需要以专业与创新为核心,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助力金融稳定的能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