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至23日,2025中国(江西)航空产业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景德镇举办。大会预计,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低空融合发展创新实验室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达到6702.5亿元。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6702.5亿元到1.5万亿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实现高速增长,背后是政策、技术、投融资等多方面的同频共振。
政策举措更细化
在政策端,今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先后出台了诸多支持性政策举措。9月份,商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智慧物流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有序发展无人机支线运输和末端配送业务”;10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贵州省、广东省、天津市等多地加码布局低空经济。11月份对外发布的《天津市建设国际一流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6—2030年)》提出,“鼓励开展算力、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租赁业务”。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关村发展集团资深专家董晓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与低空经济相关的政策举措更细化、更务实。作为关键词,“低空经济”不仅出现在低空经济专项政策文件中,也频频出现在其他领域的专项政策文件中,表明“低空+”正向各行业、各领域持续渗透。
在技术端,智能飞控、5G-A(5G-Advanced)通感一体等技术的成熟,让低空飞行器的性能大幅跃升,为降低运营成本、推动低空应用走向“普惠共享”打下扎实基础。
在投融资端,IT桔子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低空经济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58起,金额共计217.86亿元;截至11月24日,2025年年内低空经济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244起,金额共计220.89亿元。资金大规模涌入低空经济领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市场规模扩张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与AI技术深度融合
低空经济以低空空域资源为关键要素,可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在文旅、物流、体育等行业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它是一种综合经济形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下一步,要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完善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
“明年,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会是低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头戏。因为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低空飞行器的常态化飞行,离不开基础设施尤其是飞行服务保障设施的规模化建设。只有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完善的飞行服务保障设施以后,我国低空经济才能实现安全有序发展。”未来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理事长罗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罗军还表示,推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技术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也是明年的工作重点之一。鼓励并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向应用场景拓展、安全监管、低空飞行器自主飞行等环节渗透,将更好地推动低空经济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低空经济市场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