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专家解读释放积极信号
为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日前,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明确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个人养老金市场迎来“国家队”产品,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金体系也将更高质量发展。
增强个人养老金产品吸引力
11月21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自2026年6月起,符合个人养老金业务开办条件的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需为在本机构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者,提供购买储蓄国债(电子式)的相关服务。这标志着储蓄国债(电子式)正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池。
在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看来,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释放“安全”与“投资”两大信号:一是以国家信用夯实养老资金“安全底座”,填补低风险产品空白;二是强化政策引导,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其利好在于“零风险+稳定收益”,即锁定保值需求,税收递延降低负担,账户直投简化操作,可帮助引导居民将短期储蓄转化为养老储备,为养老金体系注入稳定性。
拉长时间来看,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2年在36个城市试点启动,初期产品池包括四类产品: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2024年12月,《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正式发布,产品池在原有基础上纳入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随着储蓄国债(电子式)的正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池进一步扩容。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将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池,丰富个人养老金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为投资者提供安全、稳健、收益有保障的金融产品,从而进一步调动公众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的积极性,推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更好发展。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分析称,首先,对投资者而言,储蓄国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受到稳健型投资者的欢迎。把它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池,将让投资者有了更多选择,提高投资者进行个人养老金投资的积极性。
其次,对养老保险体系而言,此举丰富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产品供给,将更好地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需求,有助于提升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覆盖面和吸引力,从而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最后,对国债市场而言,个人养老金是典型的长期资金,将个人养老金引入国债市场,将为国债市场带来重要的长期资金,有力推动国债市场高质量发展。
多举措解决“开户热、缴存冷”问题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场在售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共926只。其中,储蓄类产品466只、基金类产品305只、保险类产品118只、理财类产品37只。
另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4年11月末,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已达7279万人。
尽管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三年来,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开户规模稳步增长。但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开户热、缴存冷”的困境。
对此,田利辉分析称,“开户热、缴存冷”折射五大矛盾:一是制度端,账户封闭性与流动性需求冲突;二是产品端,同质化严重且风险收益不匹配;三是激励端,税收优惠感知度低;四是体验端,操作复杂性与认知不足并存;五是市场端,波动加剧风险偏好群体的观望情绪。
田利辉认为,要想破局,需要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一方面,政策端需“精准施策”,要优化税收阶梯激励,探索账户分层管理,如应急提取机制;可深化跨部门宣传“精准滴灌”;此外,需打通二、三支柱转换通道。
另一方面,公司层面要开展适老化革新,开发目标日期型国债产品;打造“一键配置”工具与AI养老规划;强化收益透明化披露;构建银行、基金、保险联动的养老生态闭环。
田利辉还表示,后续需要政策激励、产品创新与市场教育多方驱动,进而破解个人养老金缴存困局,让储蓄国债真正成为百姓“养老钱袋子”的安心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