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强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践。近日,央广网记者随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活动走进湖南,先后探访长沙、株洲、湘潭三地十余家企业和园区,从生产速度到产业协同深度,再到效能覆盖的广度,深度感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湖南实践。
央广网北京11月24日消息(记者黄昂瑾)快速磁浮列车穿行于城市、轻型运动飞机一飞冲天、本土研发的遥感卫星成功升空……这些场景发生在湖南株洲。株洲这座“火车头拉出来的城市”,正凭借以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优势产业以及商业航天、民用航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向“新”,锻造其新时代的发展“火车头”。
拓展城市交通新机遇
产业向“新”,首先体现在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突破。在轨道交通领域备受关注的磁浮交通,已成为湖南轨道交通一张闪亮的新名片。
据介绍,目前全世界已建成的6条快速磁浮中,有两条已在湖南运营多年。如今,从长沙的高铁南站到黄花机场,搭乘磁浮快线无需转乘公交或打车,15分钟直达。快速磁浮作为地铁和公交等城市交通方式的补充和优化,不仅让乘客出行多了一个便捷的出行选项,也为打造更多元的城际联络线、拓展文旅新模式等打开了一扇窗。
作为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龙头企业,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机公司”)自2008年起深耕磁浮技术研究,2012年成功研制原型车,2016年推出的快速磁浮列车投入运营,与合作伙伴一道攻克了牵引、制动、车载供电、悬浮和导向等关键系统,掌握了快速磁浮系统集成及核心技术。
中车株机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汤彪告诉央广网记者,“相较于传统的轮轨列车,快速磁浮采用的是常导电磁悬浮,通过电磁悬浮,让列车车体浮起来,使车体与轨道无接触摩擦,从而让快速磁浮具备平稳、安静、舒适等特点。快速磁浮不仅让乘客得以享受更舒适的乘坐体验,也能降低运营维修成本,同时,由于噪音较小,更适用于城市市内交通。”
快速磁浮的建设基于“能高架不地下、能桥梁不隧道”的原则,每公里造价约1.5亿元,低于地铁、轻轨、高铁造价。据悉,湖南正在全力推进快速磁浮交通成套技术攻关,围绕装备、轨道、桥梁、建设等多维度发力,后续将直接工程投资降至每公里1亿元。在技术驱动下,以更高“性价比”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新选择。

位于中车株机公司的磁浮列车模型。(央广网记者黄昂瑾摄)
迈向卫星整星制造交付新阶段
走进湖南北斗产业园,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德雷特”)的总部就坐落在此。
时间回到2022年,湖南将北斗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招引企业。赛德雷特作为重点企业选择落户株洲,并在此打造了我国中南地区集“研-产-销-管”一体化的民营商业卫星总部基地与整星AIT综合平台,为实现湖南省北斗产业链中整星批量制造夯实了基础。
其中,卫星智能AIT工厂拥有湖南首条已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脉动式微小卫星智能制造产线,具备年产100-150颗500公斤以下级别卫星的制造能力,覆盖遥感、通信、深空探测等应用场景。
今年5月21日成功发射的株洲首颗本土遥感卫星“XR-11”,正是在赛德雷特卫星智能AIT工厂完成总装、集成与测试。
据了解,这颗卫星具有轻量化、小型化,且载荷技术指标先进等特点。其中,轻量化是赛德雷特攻关的重点之一。赛德雷特生产部部长杜洋告诉记者,在商业航天领域,“把价格打下来”是关键,“我们一直在探索通过把卫星做得更轻量化,从而降低成本。”目前,赛德雷特正基于功能模组化、结构仓段化、设计模块化等技术创新,为缩短交付周期、提升产品性能、降低研制成本、优化整星交付能力持续探索。
“我们的订单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赛德雷特副总经理刘正峰坦言,“作为民营企业参与航天产业,我们已经具备了量产能力。”未来,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卫星通信是实现全球360°通信覆盖的重要载体,大有可为。
在低空领域探索航空制造新路径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蹄疾步稳。需要看到是,配套政策的完善、产品性能的优化、市场潜力的挖掘等,依然是摆在产业各方面前的必答题。
成立于2008年的山河星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星航”),是一家专业从事载人轻型飞机和无人机的研发、制造、销售以及通航运营的民营企业,由中南大学机电学科带头人何清华创办。
在产品方面,山河星航产品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即全复合材料载人轻型飞机、中大型无人机和新能源垂起平飞航空器(eVTOL)。其中,在载人轻型飞机领域,“阿若拉”机型已取得民航适航认证,并取得美国FAA、澳大利亚CASA适航认证,该机型在国内市场已累计交付超400架。
另据山河星航董事兼运营总监黄鑫透露,基于此前20多年研发技术和制造能力的积淀,山河星航正聚焦于研发混合动力垂直起降航空器,“目前基本设计已经完成,这将是我们在‘十五五’时期重点布局的产品方向。”
谈及低空产业的市场前景,黄鑫表示,“目前国内供应链配套条件已经可以满足生产要求。下一步,要进一步开拓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就需要联动产业上下游共同发力,因此我们提出了通过整机制造带动上下游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黄鑫坦言,随着低空领域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低空产业的参与者将共享发展红利。“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除了对低空飞行产品的销量带来促进作用,也有助于拓展应用场景。比如今年我们推出了‘文旅+通航’的理念,实现了与景区联动推出飞行体验服务,在海南等多地均有落地。”
在产业加速向“新”、焕“新”的过程中,株洲不仅有对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产业的前瞻布局,也有“老字号”品牌的数智化转型样本。以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积极引入数智化技术,这家老牌药企的研发周期从八年缩减至两年半,采购成本下降了38%,化药管线产品在未增加一人的情况下产能增加了三倍左右……这既是企业自我革新的实践成效,也彰显了这座工业老城的创新活力。
“十四五”以来,我国先进制造加速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20—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实现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作为我国中部地区有着深厚制造业底蕴的城市,株洲因其得天独厚的“工业基因”和产业基础,以及差异化产业发展思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先进制造业进程中持续探索。2024年,株洲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排名由2020年的50名开外升至第37位。今年1-9月,株洲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分别高出全国3.6个百分点、湖南全省2个百分点,增速稳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