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卡车司机,如今可以随时通过企业部署的AI系统查看当月工作情况:如果发现排班不饱和,他会主动增加工时,以避免被雇主认为“工作积极性不够”。这一场景已成为AI深度介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真实写照。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海外企业较早普及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对AI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接受度相对更高,不少企业还将部分功能委托给第三方运营。在技术推动下,海外人力资源管理已形成多环节信息技术整合、全流程点对点联动的管理体系,业务覆盖面更广、系统复杂度更高。
目前,一些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AI系统已经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整合化与互动化。AI不再只是承担事务性工作,而是成为员工与企业的“智能助手”,参与考勤、沟通、流程衔接等场景。通过持续记录互动信息、自动触发业务流程,AI进一步紧密了人机协同关系,打破了传统人力管理中“事务处理”与“人际互动”相分离的模式。
一位人力资源领域专家向记者介绍:“AI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会‘讨好’用户——既讨好企业管理层,也讨好普通员工。因此,个人用户对AI的满意度普遍较高。”
澳洲会计师公会华南区委员会会长、澳洲资深注册会计师陈建峰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敏感性,这种高度整合、强互动性的技术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他进一步解释,在请假与薪酬场景中,AI的流程自动化优势尤为明显。“AI审批可以显著缩短流程周期,例如员工提交请假申请后,系统可在短时间内自动完成审批;薪酬核算环节也因自动校验而大幅提升效率,让人力资源与财务团队能够把时间投入到更具价值的工作中。”
他补充说:“AI能够基于统一的标准化规则自动执行薪酬核对、请假审批等流程性工作,有效减少人工操作的差错率。特别是在处理大量薪酬数据与考勤记录时,AI的准确性优势非常突出。”
在薪酬管理方面,AI同样展现出显著的结构化处理能力。随着企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AI可将薪酬规则、考勤数据、休假政策等多类信息整合,实现“点对点”的全流程联动。不仅能处理基础事务,还能根据企业差异化管理需求灵活调整,如针对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结构、对不同班制匹配不同休假制度等,从而满足企业在人力管理精细化、复杂化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陈建峰认为,普通员工更容易接受“规则明确、结果可预期”的自动化场景,如薪酬核对、请假审批等,因为其流程高度标准化、结果清晰可控;而涉及更多主观判断的环节,例如薪酬调薪建议,员工普遍仍更信任人工而非算法,整体接受度相对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