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第一条玻璃生产线诞生,2024年玻璃产能达到全国五分之一,连续3年发布中国(沙河)玻璃价格指数……完备玻璃产业体系、庞大的产业规模和显著的行业影响力,为河北沙河赢得了“中国玻璃城”的称号。
据了解,当地着力打造的“1+5”现代产业体系,便是以玻璃产业作为绝对核心。可以说,玻璃行业景气度的走势,关乎着沙河区域经济的稳定。
然而,玻璃又是一个典型的强周期行业,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偏大。2021年以来,国内玻璃价格持续下跌,浮法平板玻璃更是从高点3100元/吨跌至当前的1200元/吨左右。
压力之下,近几年沙河玻璃产业却通过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探索出了一条期现融合发展的“强筋壮骨”之路。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期货工具管理市场风险,发现价格趋势,玻璃期货为我们集团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望美实业集团期货部负责人霍东凯介绍表示。
截至目前,沙河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玻璃产能已经超过80%,且普遍接受期货点价模式,有力保障当地玻璃产业、区域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还帮助沙河完成了从“产能高地、价值洼地”,向玻璃定价中心的蜕变。
2012年12月3日,全球首个玻璃期货正式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此后,该所又陆续推出了玻璃期权、纯碱期货和期权等多个产品,这为产业链企业对其原料、产品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可能。
一次偶然的机会,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下称“正大玻璃”)副总经理庞溥军接触到了玻璃期货。“刚开始完全是门外汉,觉得期货神秘,后来经过对期货工具的运用,切实感受到了期货的好处。”庞溥军介绍称。
2025年1月,玻璃现货价格1350元/吨,玻璃期货最高在1450元/吨附近,期现价差达到每吨80元。彼时,市场普遍担忧未来需求不足,导致下游客户拿货积极性下降,正大玻璃自身出现库存增加趋势。
“经过公司决策小组商议,最终在2505合约上以1430元左右的价格,作出了卖出套期保值2000吨的操作。”正大玻璃期货部负责人崔彰介绍称。
到2月下旬时,现货价格回落至1280元/吨,2505合约跌至1230元/吨附近,正大玻璃选择了平仓了结。“扣除各种费用后,每吨基本实现了100元左右的收益,20万元的额外收益。”崔彰表示。
卖出玻璃期货锁定销售价格的同时,当地企业还通过买入纯碱期货规避原料上涨风险,实现了产销两端的双重对冲。2023年,纯碱价格波动剧烈,给玻璃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同年,正大玻璃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累计完成纯碱买入套保10万吨、玻璃卖出套保40万吨,有效对冲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而除了以上相对传统的套期保值以外,期货也在重塑着沙河玻璃产业的生态。
比如点价模式,通过约定以“某时间段玻璃期货合约价格+固定升贴水”结算的方式,下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订单节奏选择点价时机,沙河玻璃企业则就此提前锁定销量,因价格分歧导致合作破裂的风险随之降低。2024年上半年,沙河多家中小玻璃企业通过上述模式,利润波动幅度显著降低,经营稳定性大幅提升。
此外,衍生品市场还对沙河玻璃产业带来了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随着玻璃期货交割规则的不断改进,沙河玻璃无论是从品质上,还是交割品的选择规范上,都有明显的提升,更加适应玻璃市场的变化”,庞溥军表示。
在他看来,衍生品工具至少带来了四个方面的改变。一是开拓了企业的视野,让企业的眼睛从当地面向了全国;二是拓展了企业销售的渠道,市场客户群体增加;三是规范了玻璃产品的标准与品质;四是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往深加工领域发展。
河北德金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建祥也反馈称,玻璃期货的推出,加上政策的指引,加快了沙河玻璃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沙河从“原片为主”转向“深加工引领”。
2014年,永安资本率先进入沙河市场,随后杭实善成等众多期现公司纷纷跟进。
以上专业化期现公司的加入,为沙河玻璃市场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更多创新业务模式,当地沙河玻璃产业链企业就此完成蜕变。
“当时期现贸易商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机遇。”庞溥军表示。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信息与交易机会,还通过专业工具与服务,加快了玻璃这一传统产业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融合速度。
“期现商凭借专业的金融知识,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将价格波动风险转化为可预期的经营节奏。”崔彰表示。比如库存管理方面,此前相关生产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经验判断,这就容易出现囤货过剩占用资金、库存不足错失订单的问题。
而通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有效联动,期现服务商们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当现货市场供过于求、玻璃价格低迷时,企业可减少实体库存,通过买入期货建立“虚拟库存”,降低仓储、损耗成本;现货紧缺时,则可以通过期货交割,或期现商的现货渠道快速补货,避免订单流失。
据了解,目前沙河玻璃期现贸易商已经整合了当地仓储资源,搭建“共享库存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分摊物流成本。这一模式,帮助沙河玻璃企业平均库存周转天数缩短,仓储成本降低,产业链资金效率显著提升。
而随着期现融合程度的不断提升,期现贸易商的服务,已经从基础工具延伸至“策略设计”的高附加值领域。
比如基于玻璃期货价格、基差数据及宏观经济,为企业提供“产业策略报告”,指导企业调整产能、优化销售节奏。再比如协助玻璃企业开展“玻璃—纯碱”跨品种套利,利用上下游品种价格联动性获取额外收益,进一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惠行实业玻璃期现经理和文婷表示,2023年以来,玻璃厂与期现商合作更灵活(放宽提货时间、一单一议),即使在产业下行周期,也实现了“玻璃厂得高价、贸易商拓市场”的双赢。
她还指出,沙河的物流服务、运输装卸体系已成为行业标杆,我们在其他区域拓展业务时,会邀请沙河团队传授经验,推动全国玻璃期现生态优化。
如今的沙河,也从此前的“产能高地、价格洼地”,完成了向玻璃现货、期货、大宗商品交易三大市场定价中心的转变。
不难看出,衍生品工具对沙河玻璃产业而言,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风险管理工具,而是成为了助推当地产业升级、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力量。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多年来,郑商所多举措巩固玻璃期货功能发挥,助力沙河玻璃行稳“质”远。未来,郑商所将不断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持续优化玻璃期货市场服务,助力沙河玻璃产业攀高向新、聚质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