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在二级市场经历了从资本热捧到深度回调的变化,引发行业对创新药前景的担忧。事实上,纵观产业发展历程,创新药的成长始终与周期性波动相伴。笔者认为,不妨将此轮回调视为一场对产业核心价值的压力测试,其或将推动行业在三个关键维度实现深刻变革。
第一,推动行业聚焦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
要理解这个变化,首先要了解创新药的不同类型。从模仿式创新(Me-too)、改良型新药(Me-better),到同类最优(Best-in-class),再到首创新药(First-in-class),创新程度逐级提升。其中,首创新药代表着根本性的突破。
近年来,国证创新药指数在资本市场经历了明显起伏:2020年至2021年整体上涨,在2021年6月份达到历史高点后开始下滑,持续至2024年8月份。在这一波动过程中,低谷期的压力测试促使创新药企业重新审视研发战略,加速从模仿式创新向首创新药转型。这种聚焦核心价值的战略调整,直接带来了创新药在“质”与“量”上的双重提升。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达920.3亿美元,预计全年将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这不仅体现了研发水平的提升,更说明在压力测试下,企业的理性选择正在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第二,倒逼药企提升商业化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创新药行业存在“重研发、轻商业化”的问题。本轮市场调整带来的压力,正在促使企业重新构建完整的商业化体系。
压力之下,企业开始建立从药品上市、市场准入、终端覆盖到学术推广、商业运营的全链条能力。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销售环节,更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的研发决策。如今,企业在项目立项时就必须考虑未来的商业化前景,包括目标患者群体、支付能力、市场竞争格局等因素,确保研发投入能够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回报。
第三,推动创新药板块估值回归理性。
笔者注意到,资金正加速流向两类创新药相关资产:一是具备明确临床价值、能解决未满足医疗需求的产品;二是拥有清晰商业化路径和全球化布局的企业。这一转变在对外授权交易的评判标准上尤为明显,从过去重点关注首付款和交易总额,转向深入考察产品管线能否为企业带来持续的价值提升和稳定的现金流。
这些变化揭示了一个核心趋势:达成交易本身只是开始,市场更关注的是产品的发展潜力及其能否支撑企业长期稳健发展。
创新药研发本质上是一场“长跑”。一款新药从实验室研发到最终上市,平均需要10年到15年,耗资数十亿美元。行业特性决定了创新药投资必须秉持长期主义。市场波动既是试金石,也是催化剂。资本潮起潮落的背后,是资本周期与科学突破周期之间的固有规律——当资本过度追逐概念而脱离临床价值时,市场必然会通过回调挤出泡沫,回归理性。
笔者相信,在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全球创新合作日益紧密的背景下,经过这场压力测试,那些真正具备扎实临床价值和强大商业化能力的企业,将在行业格局重塑中脱颖而出,成为经得起考验的“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