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在核能综合利用领域接连传来好消息。海南核电“和气一号”项目正式投产运行,标志着核能供汽技术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中核集团与海南省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核能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这些进展不仅为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了强劲的核动力。
海南“和气一号”投产与核能供汽新突破
海南核电“和气一号”项目已于11月21日正式投产运行,利用已建成的海南核电1、2号机组作为热源,最大供汽能力达到每小时50吨,为周边产业园区提供安全、稳定、清洁的工业蒸汽。这一项目实现了核能综合利用与高耗能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继江苏“和气一号”之后又一重要成果。这意味着我国已有两个核电厂的供汽项目投入运行,核能供汽正从技术验证迈向实际应用的快车道。
核能供汽的“绿色身份证”与碳足迹优势
此次在核能工业供汽技术交流会上,中核集团发布了全国首个核能工业供汽碳足迹因子,相当于为核能蒸汽颁发了一张“绿色身份证”。据江苏核电专家周萍介绍,核能供汽的碳足迹仅为燃煤热电联产的1/600,天然气热电联产的1/100,减排效果极为显著。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核能供汽在低碳转型中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产品出口、绿色认证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还将建立动态跟踪平台,量化每一吨蒸汽的碳价值,真正让清洁热力“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政策支持与未来推广前景广阔
国家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大型石化园区探索核能供汽供热。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建议,应建设零碳用汽工业产业园,集中利用核能提供的电力和热力,实现园区整体零碳生产。同时,多位专家呼吁加快构建技术标准、安全规范和碳核算体系,推动与国际接轨。目前,除已投运的海南和江苏项目外,全球首个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供汽项目——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厂已获核准,福清、漳州等地也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可以预见,这项技术将逐步向长三角、粤港澳等工业集群复制推广,成为支撑我国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