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迈出商业化关键一步。11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正式宣布,启动为期两年的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此举旨在通过大规模、真实场景的应用验证,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为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铺平道路,标志着我国卫星通信应用从“试验探索”正式步入“商用前夜”。
商用试验启动 打破地面网络局限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中正式启动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据悉,此次商用试验期为两年,将通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建立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支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卫星物联网业务是指通过卫星通信技术连接各类物联网设备,为数据采集终端、穿戴设备、手持终端等各类终端,以及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的一种低速数据业务。
此次商用试验的启动,是对前期政策蓝图的具体落实。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卫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基础设施、产业供给、技术标准、国际合作等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
为实现这一目标,《指导意见》从有序扩大市场开放、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培育壮大产业生态、优化电信资源供给、加强卫星通信监管、提升协同推进合力等六大方面,详细提出了19条具体举措。在业内专家看来,此次开展的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正是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支持卫星物联网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低空交通与经济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高泽龙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卫星物联网作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核心环节,通过连接地面与空天设备,实现数据高效传输与智能管理。其应用覆盖能源、交通、农业等领域,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商用试验通过支持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直接增加卫星通信市场服务类型,打破传统地面网络覆盖局限。此举也将激发民营经济参与热情,促进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市场实践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例如,今年中国电信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完成直连卫星数据业务在消费级终端上的首次验证。目前直连卫星业务已经覆盖2500万台的手机终端,为多家头部企业的汽车提供了汽车直连卫星的服务,展现了卫星通信在消费端和特定行业应用的巨大潜力。
千亿市场可期 破解挑战是关键
随着政策落地与试验启动,卫星互联网的市场前景引发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未来几年规模有望达千亿元,到2040年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对此,中国国际促进会低空经济分会专家顾问高承远明确表示,千亿元、万亿元不是“画饼”。
高承远为北京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中国现在有约10亿个地面物联网连接,其中5%在盲区,如果卫星按年租10元/终端收费,就是50亿元年收入,再将车载、航海、工业传感器归入其中,十年滚到千亿元量级;全球视角,GSMA预测2030年物联网连接250亿个,按1%卫星渗透率、20美元年租,就是500亿美元,再叠加语音、数据增值,2040年冲万亿元人民币并不夸张。
“这里的关键变量在于星座成本能否降至‘每终端每年低于1美元’。”高承远点出了核心,“只要跨过这条成本线,上述数字就能成立。”高泽龙也认同这一判断,他认为千亿和万亿的市场预测符合技术迭代、政策驱动与应用拓展的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合理性。
一旦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成功,哪些场景将率先爆发?高泽龙认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将率先在四大场景催生变革。其中,农业智能化将借其连接偏远地区的无人机与传感器,实现精准灌溉与生产管控。能源数字化领域中遍布各处的油田、风电场等设施将依托卫星实现数据实时回传与远程监控,显著降低运维成本。在应急通信保障中,能为灾区及偏远地带快速构建临时网络,成为救援指挥的“生命线”。同时,卫星物联网更是低空经济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基石,将为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管理等提供广域、可靠的通信支撑,赋能三维智慧交通网络。
与此同时,未来挑战也很明显。高承远指出目前存在四大挑战:一是频谱兼容,卫星不能干扰地面5G小基站;二是终端功耗,模组待机电流得从毫安级降到微安级,才能跟电池寿命赛跑;三是数据主权,跨境数据落地需要“星地一张网、合规两条线”;四是火箭产能,要把每公斤发射成本压到1万元以下,星座更新才跟得上终端增速。“谁先解决这四件事,谁就能把‘天上网’变成‘地上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