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板块持续调整,翻倍基数量月内锐减。
据Wind统计,截至11月23日,年内收益超过100%的医药翻倍基目前已清零。就在近三个月前,还有6只医药基金年内涨幅超100%(截至9月1日),统计期内涨幅超过80%的基金有22只,涨幅最大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年内涨超130%。
一位医药行业券商分析师对记者称,今年医药板块是结构性上涨,主要涨幅聚焦在创新药领域,行业短期估值攀升,部分企业盈利兑现能力仍待观察。
也有机构人士认为,医药板块的短期调整可能已经接近尾声,未来资金回流有望推动板块反弹。与此同时,国内创新药械产业正迎来从“研发投入期”迈向“价值兑现期”的关键阶段。
从集体狂欢到价值重估
具体看来,全市场116只医药相关基金中,目前有54只9月以来下跌超过10%,调整幅度最大的申万菱信医药先锋跌近20%。
上半年表现强势的创新药基金也大幅回落,据Wind统计,截至11月23日,48只创新药主题基金9月以来全部录得下跌,跌幅超过10%的有30只。其中,华宝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ETF联接A跌幅最大,达17%,华宝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ETF联接A跌幅也达16%。
这种调整在近期成立的次新基金上表现得更为明显。长城港股医疗保健精选A和华富医疗创新A均于8月成立,截至目前,两只基金分别亏损13%和20%。
回顾今年以来,资金涌入创新药上市公司,医药基金曾在7月~8月迎来高光时刻。
融通基金经理万民远一度在火热行情中质疑板块估值过高。“这位置上大部分公司估计都见了未来三五年的顶。”他于7月份在社交媒体的群聊中提到,这波创新药的泡沫程度远超上一轮CXO热潮。万民远还提到,更看好医药消费复苏(零售药店、中药)、医疗器械等传统领域,拒绝追逐创新药热潮。
9月以来,受创新药BD(商务拓展)交易不及预期、前期获利盘集中了结等多重因素影响,医药板块持续回调超两个月。
嘉实基金大健康研究总监郝淼认为,投资医药板块需要顺应大的产业趋势,优选各方面实力没有明显短板的优质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对于创新药公司,还要注意跟踪技术前沿变化以及公司重要产品研发进展和竞争力变化。中长期来看,中国创新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才刚刚开始,优质企业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目前国产创新药销售收入增长较快,但金额在国内整体药品市场的占比仅有10%左右,未来可能有3倍以上的成长空间。
能否迎来反弹
也有机构认为,医药板块短期调整或已临近尾声。
“随着三季报披露结束,市场进入业绩空窗期,资金可能重新关注创新药板块。”上述分析师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创新药企业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部分医疗器械三季度业绩实现盈利,行业仍具备显著的投资价值。
行业层面上,国内创新药械产业正迎来从“研发投入期”迈向“价值兑现期”的关键阶段。据国家药监局统计,“十四五”期间,共批准创新药210个、创新医疗器械269个,且均保持加速增长态势。目前,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在研创新药约占全球的30%,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正在不断提升。
企业研发投入成果渐显,恒瑞医药(600276.SH)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达95.6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的60.66%;复星医药(600196.SH)上半年创新药品收入也超过43亿元,同比增长14.26%。
国产创新药械正在攻克临床难题,比如随着内镜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国产内镜正加速迈向国际市场。
开立医疗(300633.SZ)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医疗器械渗透率在不断加强,从2017年的不到3%升至20%~30%,商业化进程方面,目前,企业也推出融合AI技术的智能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德国已批准AI诊断在私立机构收费,欧洲多国有望跟进,为消化内镜等医疗器械的AI应用打开广阔商业化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教授张敏敏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近年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作为一种先进的微创介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目前ERCP作为治疗胆胰疾病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正朝着处理复杂病例、提高操作精度和管理并发症等方向持续发展。
兴业证券认为,从供给端看,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数量居全球第一,且技术、质量领跑全球,加上高效低成本的临床推进及工程优化能力,使得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华夏基金认为,医药行业调整或进入尾声。该机构分析称,对于医药行业本身来说,产业逻辑和叙事逻辑没有发生变化,阶段性受到科技板块行情下部分资金分流影响,导致行业表现受到压制,在行业催化与资金回流下,板块有望重新获得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