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徐蔚李雨琪严晓菲)国联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认为,我国正加快构建相互支撑、协同推进的现代化发展体系,为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更蓄力在全球格局中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是政策导向锚定未来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这意味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单纯的科技自立自强不代表经济向好,更加关键的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让传统产业“新质+”,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二是高薪职位加速向科技与先进制造业集中。制造业因技术革新和高端人才短缺,薪资增长空间持续扩大,而服务业薪酬增长相对受限。这种分化既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更折射出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逻辑,为产业升级提供内生动力。
三是科技创新“置顶”战略清单。科技创新已成为“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核心战略主线,其战略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这背后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跨越的坚定决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的战略聚焦正引领各领域资源加速集聚,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四是教育改革对接战略需求。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改革,既精准对接国家战略筑牢人才储备基石,又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保障。专业设置既向工学、医学等国家急需领域倾斜,又精准对接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同时,“AI+工程”“金融+科技”等跨学科双学位项目不断涌现。
五是聚焦新兴产业抢占全球阵地。政策延续“补短板”与“育新兴”双轨思路,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智能网联汽车、深海空天拓展,未来产业聚焦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6G等十大领域。这些重点产业与科技、人才、金融联动,构筑全球竞争核心阵地。
六是金融强国建设夯实服务生态。全球经贸博弈升级,意味着中国强化产业链韧性、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优先级陡然跃升,这也正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