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商务部、财政部联合公示了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结果。根据公示结果,商务部、财政部组织对各省推荐申报的75个城市进行了竞争性评审,共有50个城市入选试点名单。
按照此前《关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相关要求,增加优质消费供给,进一步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财政部、商务部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工作。
试点城市有三大共性
《通知》提到,试点城市主要向人口基数大、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好的超大特大城市倾斜。从本次名单构成看,本次试点覆盖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41个其他城市,区域分布较为均衡。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入选城市的核心共同点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消费基础扎实,多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或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基数大、消费潜力足,能快速承接新业态落地。二是创新动能充足,已培育夜间经济、跨境消费、文旅融合等多元场景,具备试点推广基础。三是区位与服务优势显著,要么是双循环交会点,要么交通网络完备、消费便利度高,且政策响应力强。
在付一夫看来,这份名单既覆盖超大特大城市发挥引领作用,也纳入区域重点城市兼顾均衡性,符合“向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好的城市倾斜”的试点导向。其科学性在于兼顾了消费规模与创新活力,既保障试点效果,又能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为全国消费升级提供多层次样本。
探索差异化消费新路径
从更细的结构看,50城之间也有明显分工和侧重。《通知》中对于支持方向提及三大项,支持健全首发经济服务体系;支持创新多元化服务消费场景;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联名。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直辖市与计划单列市凭借经济体量与开放优势,天然具备消费需求升级的土壤,例如上海、深圳早已培育出成熟的首发经济生态,新品牌首发活动年均超千场。其他城市则多位于区域经济枢纽位置,如唐山、保定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沈阳、长春是东北振兴的核心节点,这些城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与消费辐射,形成从中心到外围的联动效应。
“政策导向是关键筛选逻辑。”朱克力说,入选城市普遍在消费场景创新上先行先试,例如重庆打造“两江四岸”夜间经济带,青岛建设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这些探索与消费新业态所需的“空间重构”需求高度契合。名单覆盖东中西部,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既保证东部城市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又为中西部提供弯道超车机会,符合新经济“梯度发展”规律。
付一夫认为,从名单构成可以看出,试点城市并不是“一个模板照着复制”,而是鼓励各地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探索差异化路径。总体上看,是在消费规模、创新能力和带动半径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让不同类型城市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力点。
重塑国内消费生态
从政策设计看,“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不仅是一次城市名单的公布,更是在为未来几年消费结构调整“打样”。
付一夫分析,这些试点如果运转顺畅,对消费业态和宏观经济的带动会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优化消费供给结构,推动零售、文旅、健康等领域跨界融合,满足居民升级需求;其次,激活行业创新活力,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培育首发经济、跨境消费等新增长点,让消费业态从传统单一向多元融合转型;第三,拉动经济与就业双增长,试点覆盖的生活性服务业将扩容升级,通过新业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朱克力表示,消费新业态试点将从三方面重塑国内消费生态:一是催生“场景驱动型”消费增长极。试点城市将率先探索元宇宙购物、低空旅游等前沿场景,带动全国消费升级。二是重构产业链分工体系。新业态要求生产端更贴近消费端,试点城市将吸引一批“柔性制造”企业落地,推动C2M(从消费者到生产者)模式普及,缩短从需求到供给的反馈周期。三是激活区域消费潜力。中西部城市通过承接东部消费模式溢出,可培育本地特色业态,如西安结合历史文化开发国潮消费,贵阳利用气候优势发展避暑经济,形成“各美其美”的消费格局。
朱克力进一步表示,从宏观视角看,试点本质是构建“消费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同”的良性循环。当50个城市形成创新网络,国内消费市场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这类似于首发经济通过品牌首发激活消费热情,试点城市将通过场景首发引领消费变革,最终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强化。
立足本地特色避免“同质化”
试点带来的是机遇,同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部分城市在发展夜间经济、主题街区、新型商综时,容易出现“重包装轻内容”“项目雷同”等问题,如果简单复制其他城市模式,不仅难以形成特色,还可能带来后续运营压力。
另一方面,新业态、新场景往往依托数字平台、数据系统运行,对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果配套服务跟不上,可能出现“头部平台热闹,中小商户跟不上”的情况。
付一夫表示,未来发展过程中,各地要立足本地特色,拒绝模板化。需结合城市资源禀赋设计方案,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可侧重首发经济与高能级首店布局,其他城市可挖掘文旅、非遗等本土资源,开发“老牌新品”“国货潮品”,避免照搬照抄,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下一步在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鼓励城市在规则创新、服务模式、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多动脑筋,另一方面要做好评估和总结,把真正有效的经验固化下来,避免“一哄而上”。
“本次50个城市的试点,既是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具体举措,也是观察未来几年消费结构变化的一扇窗口。”付一夫表示,从长远来看,试点有望形成创新到推广,推广到迭代的良性循环,推动国内消费业态向品质化、数字化、国际化转型,助力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