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至21日,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暨淮南深度融链发展大会在安徽淮南顺利召开。大会围绕“重构开放共享和韧性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主题,汇聚政府机构、科研院校、整车企业、供应链企业、产业园区等多方代表参会。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表示,当前全球汽车供应链正在呈现八个显著变化:一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加速上升,“含中率”不断提高;二是动力电池、芯片、软件将成为未来供应链竞争焦点;三是中国供应链国际化从贸易走向制造本土化,并出现“大脑工厂+海外手脚工厂”等新模式;四是汽车供应链将加速跨界延伸并助力新赛道产业化;五是整车企业的战略重点从追求成本效率转向构筑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六是快反近供与技术引领成为供应链企业走出内卷的重要战略;七是依托供应链平台解决整零供需矛盾;八是供应链整体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淮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志强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淮南把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摆在制造强市建设的首位,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正呈现从无到有、从链到群的快速发展态势。面向“十五五”,淮南将以新能源汽车为牵引,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四新”产业协同发展。
在11月21日上午以“重构开放共享和韧性可持续供应链体系”为主题的高层会议上,来自学界、业界的多位与会嘉宾表示,电动化、智能化正推动汽车产业链进入深度重塑期。
从学界视角来看,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夏光认为,国产底盘升级空间巨大,亟需与新能源技术体系形成更高匹配度。从产业视角出发,安徽省汽车战略咨询委执行秘书长、安徽省汽车创新中心主任任林杰表示,AI将深度赋能汽车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开沃汽车提出“四开造车”强调开放协同与创新思维,蔚来表示“近地化布局”有助于提升供应链响应效率,江汽集团、比亚迪、京东工业等亦指出,供应链体系竞争将成为产业竞争核心,企业需在平台化、韧性网络与零部件生态建设上持续发力。
圆桌对话聚焦“如何协同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与全球本土化发展,重构开放共享和韧性可持续的全球汽车供应链体系”议题。各方普遍认为,汽车产业正面临效率与安全、本土配套与全球协同的重构选择。一方面,供应链安全被视为重中之重,关键环节需强化本地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企业在走向全球时需坚持“local for local”,从产品设计到服务体系深度适应当地市场。与会代表还提到,中国企业在出海时既有垂直整合的优势,也需面对政策、市场与社会环境的挑战,更加开放的生态协作将成为未来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会上同步举行了淮南市投资环境推介与重点签约仪式,展示淮南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及上下游生态布局中的开放姿态与政策优势,推动产业链、资本链、创新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