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2 09:48:50 股吧网页版
生产线上做科研,头部职校探路科教融汇丨2025职教拐点⑤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晚上八点多,我这一排办公室几乎都亮着灯,这是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日常。”广东一所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张强对南方财经记者说。

  从985高校毕业后,张强就进入目前所在的学校,几年时间就参与成立了多个所在专业不同方向的研究院。他的团队有许多是跟他一样博士毕业的老师,白天在产线上做实验,晚上回到办公室继续埋案工作。

  这些年,和张强一样以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教师越来越多了。“科研”这个常与研究型大学搭配的词汇,如今愈加频繁地出现在职业院校的成绩单上。

  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22所高职榜上有名,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中多所高职院校宣布获得历史突破......科研能力正成为高水平职业院校的重要考察维度。好的高职院校,不仅要教好技能,也要搞好科研、科教融汇。

  事实上,对于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搞怎样的科研,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但随着技术与科学交织相融,现代产业问题越来越需要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职业教育要搞科研已在业内形成了共识。尤其是日渐成规模的职业本科,更是承担着科教融汇的重要使命,这是其区别于高职专科的重要特征,也是“现场工程师红利”的内涵所在。

  头部职校“科研热”

  这几年,在广东一些上游职业院校里,科研氛围明显活跃起来,表现出高度组织性和强导向。学校的课题来自企业,需要联合各种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一起参与攻关,这与往常大学里偏发散性的研究模式有些不同。

  这种组织形式是顺应知识生产模式和经济社会的转型而兴起的。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举措推动了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发展。一批高职院校也加入了这个浪潮,借此契机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开始探索“152”有组织科研模式,通过“三进两赛”(科研思维与成果进课堂、学生进项目、科普进校园,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参加职业技能与科普作品大赛),将科研全过程融入育人全链条,以“一院一平台一团队”的科研生态,解决产业在技术落地上面临的实际问题。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李青接受南方财经记者时介绍,从机制、组织到模式,学校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比如“四手合一”科研集体攻坚工作机制,由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作为“推手”绘路线图抓队伍建设、二级学院院长作为“鼓手”绘规划图抓考核激励、科研副院长作为“助手”出施工图抓项目落地、科研骨干作为“旗手”展效果图抓带动突破,将学校科研工作推向了新高潮。截至目前,学校已立项11支广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在2024年科研成果转化排名跃升至全省职业院校第8名,囊括第八届“高创杯”总决赛全部奖项。

  视线再聚焦到近日举办的第27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为“深信大”)带来一系列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医疗器械、数字文创等前沿领域,吸引了许多企业人员前来交流。

  “这次的展品折射出学校科研工作的‘四个越来越多’。”深信大党委书记苗宁礼说,具体表现为对接产业实际需求可转化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青年教师牵头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

  这背后,深信大进行了持续系统的投入。该校科研处相关负责人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近年学校出台《推进科教融汇实施细则(试行)》等加强制度建设,同时以科技平台建设为核心和基点,构建校企科教创新联合体,探索“科研反哺教学”新路径。目前已建有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八大中试研发平台等,年均科研经费近亿元,工程科学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连续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再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不久前召开科研项目申报动员会,校长在现场发出动员:“学术研究不分高低,每位教师都有能力、有机会投身其中;科研工作亦无早晚,关键在于立即行动、勇于探索。”

  这些案例的涌现,正是广东头部职业院校强化科研水平、推进科教融汇的鲜活写照。“广东产业活力足、需求旺,我们想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科研思维的优秀工程师,也就需要建立起产教科融汇的职教新范式。”张强说。

  生产线上做研究

  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科研体系,应该是“顶天立地”的:不仅包括“仰望星空”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也需要“接地气”的科技转化与应用落地。

  作为名校毕业的博士后,滕超2019年进入深圳一所职业本科。从国内顶尖学府到职业院校,他越来越觉得“企业用得上才是真的好”,其所在的集成电路实验室,已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敏性聚酰亚胺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深信大联合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深圳速跃芯仪科技有限公司及于胜博士产业创新团队,通过“校企科”合作模式,共同研发高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培养高质量芯片测试工程师。其推出的SY1000系列及SY3000系列测试系统,填补了国内相关空白。

  职业院校该搞怎样的科研?答案似乎日渐明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宗诚认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而是解决将已知的科学原理、规律、技术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职业教育科研要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服务生产一线为目标”。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撰文表示,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功能定位存在差异化分工:普通高校、科研机构更多聚焦基础科学研究,但其产出成果与实际产品应用间存在转化距离;多数企业虽有技术革新的需求,但受制于研发周期与资金投入压力,难以独立完成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闭环。

  他认为,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应聚焦自主可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实训基地与产品中试基地协同建设,校企协同共建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等,成为贯通科技创新链条、促进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桥梁与关键力量。

  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是系统性工程,涉及前端研发、中试验证、量产工程、专利布局等。张强和同事每天来往于“校中厂”的中试平台和企业真实车间,反复测试调优,“在产线上做科研”已成家常便饭。“我们现在做的可能不像以前那种‘阳春白雪’或高大上的前沿技术,但更务实、接地气些。”他说。

  为进一步打造科研生态,广东头部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科技平台建设、教师能力培养、等方面已综合“出招”。

  譬如,针对教师能力培养,深信大以校级博硕士启动项目“扶上马”、各级基金项目“领进门”、产学研合作“用得好”,分层培育教师科研能力;建设高水平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出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工作质量考核评价办法等,提供技术开发、仪器共享、测试化验“一站式”服务,为教师科研提供良好条件。

  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科研创新团队管理、专职科研岗位聘用及考核、省级科研平台与项目的培育以及成果转化激励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完备体系。此外还成立了一体化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与广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合作、培育了百名持证上岗的高-中-初级技术经理人队伍,与广州大学合作共建“产研链”等多措并举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服务科技创新。

  作为产教融合的高阶表现,职业院校的科教融汇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学校开始了相关探索,推出学生担任科研助理、革新课堂教学模式等具体举措。与此相对应,考核评价制度有待加快调整。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黄辉建议,以科研成果的政策价值、学术价值、引领教育改革价值及其实际应用效果、社会影响力为导向,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避免单纯以科研立项、论文发表和获奖数量作为主要标准,引导职业院校把教师教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落细落小,做好身边的“科研”。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张强”为化名)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