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本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但在一些售卖减肥产品的主播口中,已经成为“天数”的代名词。
“我们家没有清单也没有食谱,不忌口不节食,3个‘太阳’下2—8斤。”在某电商平台,一位主播正在推销减肥产品,分别是一款药丸和一款药贴,所谓3个“太阳”,就是指3天。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售卖减肥产品的直播间,已经形成了部分“黑话标语”,如“减月旨”,指的是“减脂”;“代代”是“代谢”;“标和体”意为“标准体重”;“95个好看”则是指“95斤”;在一张A4纸上,打印出“拾金不昧”和“左右”两个词,然后主播用手指着“拾金”和“左右”两个词,传达“十斤左右”的意思。
各类“创意”的背后,整个减肥产品行业乱象频发。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就曾发文表示,2025年第三季度,减肥产品销售套路多,虚假宣传问题尤为突出,成为投诉热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在“双十一”专项抽检中,也发现部分减肥食谱含有导泻成分。
“黑话”引诱消费者
记者注意到,遭遇减肥产品虚假宣传和诱导消费的事件时有发生。消费者曹女士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称,其在网上购买了一款减肥茶,随后商家主动添加其微信,询问身体状况,并推荐搭配使用其他减肥瘦身产品,称“效果会更好”。曹女士于是花费3680元购买了相关产品并按照商家指导服用。
几天后,对方再次联系她,称若再搭配其他产品食用,减肥效果会“加倍提升”,于是曹女士又购买了价值两万多元的产品。此后,商家多次以“关心身体状况”为由主动联系,并持续推荐不同的“瘦身加速产品”,诱导反复购买。短短20天时间,曹女士累计消费达89880元。更严重的是,曹女士服用相关产品后每天多次腹泻。
无独有偶,9月5日,消费者黄女士称,在直播间购买减肥产品后遭遇多次诱导消费,累计支出13480元。黄女士的遭遇和曹女士如出一辙,也是在对方的承诺和诱导下,进行了多次消费。
记者观察发现,有部分减肥产品直播间就是通过“免费试用”的方式,将消费者吸引到私域。在某直播平台,记者进入了一个售卖减肥饮品的直播间,该主播使用虚拟背景,背景标注着“招募减月旨(即:减脂)体验官;不月半(即:胖)不要来,限女性;三个太阳日0米去体验(即:免费体验3天)”。
上述“黑话”体系的形成,直接目的是规避平台监管。 电商平台通常设有敏感词过滤机制,直接提及“减肥”“瘦身”等词汇可能触发审核。于是,商家们创造了这套隐喻式语言体系,既能在圈内人之间顺畅交流,又能对外形成信息壁垒。
“黑话”标语之外,在该直播间,主播反复强调“免费试喝,不要钱,只要你需要,就扣出身高体重,产品直接飞到你家里。”但该直播间并未展示任何产品,当记者问到售卖的是什么产品时,对方称是“奶茶”。而如果想要领取上述产品,需要关注主播,然后进入主播的粉丝群。
进入粉丝群后,该主播发来两个不同的微信号码,并表示“把你的地址、电话、姓名、身高、体重、年龄发到这个微信上。”由此,将消费者引入到了私域当中。记者注意到,该主播的粉丝群为“8群”,该群人数已达到了471人。
实际上,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联合发布了消费提示,建议优先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平台。警惕私域群、临时链接交易。
中国市场学会直销专家委员会委员胡远江曾表示,微信的朋友圈本身不是一个销售型平台,所以它不对消费者的售后行为做任何的连带责任,对商家也没有约束和管理的义务,所以这就造成消费者找不到维权的平台。
另外,记者发现,受限于监管,不少产品在介绍时并未直接表达出“减肥”二字,而是更加隐晦地向消费者暗示。如“一杯水=10公里”“喝出纤气”“脂脂茶”等。
中消协就指出,减肥产品消费领域乱象频发。一是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现象普遍。如宣称“一个月瘦二十斤”,或以“限时优惠”“专业顾问指导”等话术诱导消费者多次购买减肥产品。
二是无资质销售保健品或药品。部分机构和个人未取得相关经营许可,仍以减肥产品名义销售保健品甚至药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记者注意到,在《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2023年版)》中,“减肥”和“促进消化和通便”被列入24种允许声称的保健功能。但不少声称具有减肥功能的产品,并未获得蓝帽子认证。
三是部分产品存在安全风险。有消费者反映使用减肥产品后出现腹泻、心悸等不适症状,疑似产品中非法添加泻药等成分。
四是退款困难问题突出。不少商家以“无效退款”为噱头吸引购买,但在消费者申请退款时,却以各种理由推诿、拖延,甚至直接失联。
销量增长伴随乱象频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减肥产品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5年减肥产品市场呈现“销量增长与争议升级并行”态势。
上述报告提到,在某电商平台,NewHealth多维代谢补充包和EAFIT黑燃片等跨境减肥产品的月销量均突破2万件。消费者评论显示,部分人群声称通过“不控制饮食+服用产品”两个月减重超20斤,但也有用户反馈出现肠道紊乱、月经异常甚至肝损伤等问题。据用户投诉记录,35%的消费者表示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其中18%在服用后体重未下降反而反弹。
市场繁荣背后是健康风险的隐忧。减肥产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体重管理和外在形象的焦虑,这种焦虑被商家敏锐地捕捉并放大。
减肥食品领域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便是非法添加。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开展的网售食品专项抽检,覆盖了抖音、快手、淘宝(含天猫)等11个主流网络平台、2288个网络直播间。
抽检发现,部分宣称具有减肥功效的食品中检出番泻苷A、番泻苷B等导泻成分,这些成分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更为严峻的是,今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还专门发布了《食品中15种酚汀(酚丁)、酚酞及其酯类衍生物或类似物的执法检验方法》,为打击减肥功能食品中的非法添加行为提供技术支撑。
然而,非法添加问题仍然屡禁不止。在广西贺州,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减肥食品的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一款所谓“纯手工制作,百分百无添加”的减肥套餐中,竟被检出含有明令禁止的西布曲明,这种成分可能引起心悸、呕吐、头晕、食欲不振等严重不良反应。
在黑猫投诉上,有多条投诉都提到,消费者在吃完购买的减肥糖果后,出现头晕、恶心、失眠等症状。
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教授刘少伟指出:“如果出现口干舌燥或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不排除产品里面添加了西布曲明之类的成分。从配料表上看,所谓的减肥糖单纯就是一些甜味剂、膳食纤维,有些还添加一些乳杆菌。理论上讲,这样的配方不会让食用者普遍出现口干、发热等不良反应。此外,配料里面的一些膳食纤维可以让人产生一定的饱腹感,但不具备所谓的减肥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