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监测平台智能健康设备销售额增长超两成,智能穿戴设备销售额增长约4%,部分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增长超10%,有机食品销售额增长超8%……商务部近日公布的10月我国消费市场情况显示,我国新型消费实现较快增长,相关消费需求持续迸发。
专家表示,我国消费市场正迈向品质化、多元化新阶段,新需求呼唤更多优质供给。未来需提升消费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效能,满足更多需求,增强供需适配性。
消费需求多元化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
拆分消费类型来看,除了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型消费实现较快增长外,前10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6%,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增速快5.3个百分点;升级类商品消费需求旺盛,其中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用品、化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7.6%、10.1%和9.6%。
业内人士认为,这体现出我国消费市场正迈向品质化、多元化新阶段。与快速转型的消费市场相对应的,供给端也需要强化品牌意识,推动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近期,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的政策信号较为明确。1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增强供需适配性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
此前召开的202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提出,制定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助力扩大消费行动方案,加快人工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智能穿戴、无人机等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通过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增强供需适配性是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所在。”华福证券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增强供需适配性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形成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
“供给端生产者面临消费升级带来的新机遇,需通过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制度完善和场景创新等多维度协同发力,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刘向东表示,供给侧要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升,培育发展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业态,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服务深度融合,聚焦重点行业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创新场景拓展消费空间,实现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国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夏磊认为,后续相关部门有望出台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助力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人工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智能穿戴、无人机等领域或迎来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