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慧养老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年初至今,大连市、杭州市、广州市、北京市、重庆市、上海市、西安市等多地均已加码布局智慧养老,赋能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例如,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10月27日披露,2025年前三季度,养老产业新设机构13.86万户,同比增长30.54%;其中,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类机构新设9.51万户,同比增长47%。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朱华雷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面临结构性挑战,智慧化转型势在必行,多地主动作为,有助于推动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持续升级,做好养老“必答题”。
多地致力于构建多层次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发力点包括但不限于发布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开展适老科技产品体验活动、为智慧养老项目建设发放补贴。其中,上线智慧养老平台的举措备受关注。
朱华雷分析称,智慧养老平台不是简单的数据平台,而是重新定义养老产业的基础设施,作为串联各方资源、打通服务壁垒的核心枢纽,其正推动养老服务向数字化、精细化、普惠化发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各地智慧养老平台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战略升级,并已步入系统性重构的关键阶段。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地方正推动智慧养老平台突破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单一模式,通过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以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多元参与的投资格局。社会资本应抓住数据资产运营和垂直场景深耕两大主线,积极参与建设,方能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5年1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深化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
2024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
受政策驱动,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供给日益丰富。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智能轮椅、可穿戴设备、家用健康监测设备、中医体质辨识设备、养老机器人等不少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为老年人带来了更有品质、更有温度的生活体验。其中,养老机器人正加快走进现实生活,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开拓了新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养老服务领域长期存在的供需错配问题,为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从“试水”走向“普及”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约6.8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34%。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7.21万亿元。
谈及今后重点任务,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方应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向“供需匹配、技术创新、生态协同”三大方向发展,丰富供给,推进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同时,鼓励并支持智慧养老平台与具体场景、养老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深度融合,以此为基础打造一体化养老解决方案。此外,还应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检测认证公共服务体系,培育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