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牛Ⅱ号”一举打破深海钻机钻探深度的世界纪录,到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驰骋神州大地;从湘钢超高强钢实现国产化替代,到株洲北斗产业3年实现从无到强的跨越……湖南省正在以全链条创新突围,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梗阻,让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进而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组织证券时报等多家媒体赴长沙、株洲、湘潭三地围绕新型工业化展开主题调研。
“湖南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湖南省的新能源、电子信息、量子科技等产业茁壮成长,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了强劲动力,贡献了宝贵的湖南经验。”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莉表示,深入调研湖南省的典型企业、先进制造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等,总结其先进做法,可引导各地方强化政策引导、资源调配、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型工业化的“湖南路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在不久前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被置于“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目标中的显著位置。
新型工业化“新”在哪?在湖南站的调研采访中,多家工业企业用自身实践清晰准确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即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而这也意味着科技成果的有效落地转化至关重要。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体系化布局。湖南省工信厅副厅长毛六平介绍道,湖南省坚持“4×4”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布局,旨在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优势产业“壮木渐成林”,新兴产业“新树结硕果”,未来产业“良种育新苗”。
据悉,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湖南省正在以“项目化、清单化”方式扎实推进,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矩阵,已形成互相联动、差异发展的创新布局。
作为省会城市,长沙市在推动技术研发、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环节的有效贯通方面,实施了诸多政策牵引。长沙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德志透露,目前长沙市的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已达到3.3%,近5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00余项。
株洲市则将科技创新作为“强链”关键,重点推动“制造厂+研究所”的发展模式,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株洲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黎平介绍,目前株洲市在“厂所协同”的模式指引下,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成果突出,已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功率的电力机车、国产最大无人运输机等一大批高端装备。
中试平台搭桥:
打通转化“关键节点”
中试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部署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等要求。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湖南省持续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已构建起涵盖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中试平台、产业园区等全链条体系。
王德志向记者透露,目前长沙市已经累计获评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6个,国家工业设计中心10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制造业中试平台5个,各类创新平台总量、国家级创新平台分别达到3823个、152个。
株洲和湘潭的平台建设进展也很突出。目前,株洲市已建成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高分子复合材料中试平台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66个,湘潭市培育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6个。
中试环节,是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必须经过的一座桥梁。它通过模拟真实或特殊环境,回答了产品的“能不能做”以及“好不好用”两个关键问题。
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专业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至关重要。株硬集团型材分公司副总经理凌芝向记者表示,多层次高水平创新平台,是公司持续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核心依托。
据悉,目前株硬集团建设了行业唯一的硬质合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了支撑产业自主可控的“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化应用”高效创新闭环。
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主体,湖南省坚持“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已培育形成多层次创新企业梯队。
湘潭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先金透露,目前湘潭市在全省率先通过立法形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进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模式,已经促成中南大学镁基新材料、湘潭大学钠离子电池材料等一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李先金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湘潭市目前已培育了创新型中小企业695家、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33家,企业已成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引领者。
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更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据悉,目前湖南省在工业领域的千亿级企业已达到4家,百亿级企业达到53家,在湖南钢铁集团、三一集团等“头雁”的引领下,全省已累计培育了7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9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龙头企业引领在先,中小企业也纷纷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完成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以山河星航为例,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建立起民营航空企业中最完备的研发、制造、管理体系,在载人机以及无人机领域开发出了多款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
精益传动的发展路径,也锚定了国产替代的关键领域。精益传动副总经理曹罚君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经过10年的努力,公司攻克近20项传动系统设计软件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了目前国内唯一一款基于系统整体建模的综合性传动系统设计分析软件,该软件填补了国内在齿轮传动系统整体仿真设计与分析细分领域无国产软件的空白,实现中国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分析软件自主可控。
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案例表明: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创新链到产业链,湖南省正以全链条创新思维,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梗阻、平台瓶颈和要素制约,让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