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低谷充电,成本直降60%;白天高峰放电,一天就能赚回一周的夜间充电费!”近期新能源车主圈流传的“省电秘籍”,正是车网互动商业化落地的生动注脚。
当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4000万辆、公共与私人充电桩规模合计超1800万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增量扩张”迈入“价值深挖”的关键阶段。车网互动作为衔接汽车与能源两大产业的核心纽带,不仅能推动新能源汽车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还可促进电力系统从“单向传输”转向“双向互动”,增强电网灵活性和稳定性。
在车网互动赋能下,每一辆新能源汽车都可化身为微型“移动储能电站”,在日与夜的充放电循环中,车网互动的商业化路径在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中愈发清晰,一幅能源生态与交通网络深度融合的画卷徐徐展开。
技术逻辑清晰
政策与产业共振
车网互动是指新能源汽车通过智能充放电技术,与电网进行双向能量流动,实现有序充电和反向放电,让车辆在用电低谷时充电、高峰时向电网供电,既降低车主用电成本,又能让车主赚取一定收益,还能缓解电网压力。
日前,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17个省份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聚合车网互动资源1943万千瓦,建成双向充放电桩3832个,电动车化身“移动充电宝”,低谷充电、高峰卖电;车主也能赚上电费差,“零成本”甚至“负成本”用车养车变成可能。
“车网互动不仅仅能实现‘汽车反向送电’,更是通过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双向互动,让新能源汽车从交通工具转变为‘移动储能单元’的关键所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说。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具体目标:到2027年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范围有效扩大,新增双向充放电(V2G)设施超5000个,反向放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
除了政策加持外,车网互动的崛起也有赖于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的“量变积累”。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保有量从2015年的近60万辆飙升至目前超4000万辆,充电基础设施总数已突破1800万个。
业内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可提供约6000万千瓦的可调负荷。这种分散式储能资源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可吸纳多余电能充电,在负荷高峰时则能向电网反馈电能,有效平抑电网波动。
居住区充放电成突破口
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变现”
今年9月初,广州市南沙区的杨小姐在其私家车位安装了一台双向充放电桩。“从向供电局报装到正式开始使用就花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安装速度非常快。以前在公共场景进行充放电不太方便,所以使用频率很低,而在家里的使用效率则大大提高。”杨小姐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杨小姐使用双向充放电桩不到3个月,充电费用约400元,放电收益近1300元。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首批列入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9个城市已接入超41.7万个充电桩与132座换电站,居住区智能新型充电桩已提前完成建设目标,放电率指标完成59%以上,私人充电桩低谷时段充电占比已成功提升至77.9%。在技术层面,V2G设备平均放电效率已达96.5%,成本较初期下降50%。
居住区V2G桩的布局完善与私人桩放电率的提升,共同构成行业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变现”的核心支撑。V2G技术正从早期的示范项目,逐步走向更贴近车主日常生活的规模化探索。
“车网互动应用场景从公共桩向私人桩延伸是V2G规模化推广的关键突破口,公共桩场景下的放电,更多依赖于运营方对车辆的集中调度,本质上仍是‘B端主导’的模式,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而居住区私人桩放电,是‘C端主动参与’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意味着车网互动从‘政策驱动试点’转向‘市场驱动规模化’,真正具备了商业化复制的可能。”万联证券高端装备行业首席分析师蔡梓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以来,多地积极推动车网互动向居民区普及。在山东淄博,针对居民V2G桩价格较高的情况,国网淄博供电公司积极与山东鲁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加强合作,研制居民新型交流V2G充电桩,以期降低居民购置V2G充电桩的成本。同时,该公司计划新建7座公共V2G示范站,积极引导居民V2G桩加入虚拟电厂。
重庆是全国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之一,截至10月底,全市已建成209个双向充放电站点,配备515个V2G充电桩,额定放电功率达1.22万千瓦,累计放电40.52万千瓦时。目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建设的77个V2G充电桩累计放电超20万千瓦时,相当于10万户居民连续用电1小时。
日前,全国最大V2G微网上线仪式在广州的广汽埃安园区举行。此次落地的V2G微网项目,不仅是国内规模最大的V2G示范项目,更是首个实现10kV中压并网的集中式V2G系统集成项目。据悉,广州目前已打通电网用户报装、接电、结算全流程,居民可以实现V2G安装无障碍。
“V2G技术的逐步成熟将重塑电动汽车产业的价值格局。随着未来产业规模化发展,具备V2G功能的电动汽车有望通过参与电网充放电获取价差收益,为车主带来数万元级别的经济回报。”广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技术部创新业务总监梁唐杰向《证券日报》记者如是说。
三网融合破局
扫清商业化障碍
产业规模的扩张与商业化加速的背后,是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倒逼企业加大对车网互动技术的研发投入,目前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企业已推出多款支持双向充电的车型,充电设备企业也实现了双向充电桩的量产。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认为,技术应用的成熟与商业模式的创新,让车网互动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具备了经济可行性。此前部分试点中“峰谷电价差收益”的模式已证明,用户通过参与车网互动可获得额外的电费收益,而电网则降低调峰成本、实现资源优化,形成多方共赢的商业闭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当下仍面临着不少瓶颈,如技术水平有待提升、标准尚未完全统一、跨行业协同机制仍需健全等。面对用户习惯、电池寿命、收益结算等方面挑战,市场仍然需要较长时间适应。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以“充电网、微电网、虚拟电厂交易网”三网融合破局,通过虚拟电厂云管端协同,构建负荷预测、现货价格预测等核心能力,充分发挥车网互动经济价值。
充电网、微电网和虚拟电厂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各有定位,存在协同关系。充电网侧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微电网是局部自治的电力系统,虚拟电厂则通过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三者共同推动能源转型。
谈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电力交易部经理韩亚宁认为,一是微电网未来将成为整合分布式能源与电动汽车的基础单元;二是随着新能源车型保有量增加,充电网将被重塑;三是在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系统灵活性资源不足的背景下,负荷侧聚合的虚拟电厂将成为提升电网灵活性的关键环节。
当前,车网互动商业化路径愈发清晰,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居民区充放电生态的不断完善以及三网融合的深度推进,行业必将突破瓶颈,迈入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未来,车网互动不仅是衔接汽车产业与能源产业的桥梁,更有望成为能源与交通领域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为构建绿色、高效的能源体系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