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了解从松江新城到人民广场不同路线的通勤成本,让灵光给我做个通勤方案,包括自驾、打车和地铁,油费也要算进去。”
11月18日,蚂蚁集团的AI助手“灵光”App上线,这几天,类似的分享就已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试了一下,比一般的AI Coding要快,UI(用户界面)也简约。”一位程序员在社交网站上如此评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注意到,这种通过移动端用自然语言快速生成小应用的方式,不仅大幅降低了应用开发的技术门槛与时间成本,还让普通用户得以参与到应用创造中。
当下,让AI应用走入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争相角逐的目标。蚂蚁“灵光”App刚刚上线,就展现出强劲势头,对于面向C端用户的AI应用领域而言,很可能改变现有的市场竞争格局。
今年以来,蚂蚁集团已发布AI医疗管家AQ、布局具身智能灵波科技,蚂蚁百灵大模型也跻身了万亿参数模型阵营,灵光App的推出,展现了其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的全链路能力。
30秒生成“闪应用”,普通人“零门槛”当上程序员
近几天,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App热度持续高涨。上线首日突破20万次下载;上线两天下载量突破50万次;上线第三天下载量持续攀升,稳居App Store免费工具榜第一,总榜第六位。因访问量激增,"闪应用" 功能一度出现短暂服务中断。
“审美太好了,每个截图都像杂志一样”“查信息太方便,内容被高度总结且展现精美”诸如此类的用户评价频频出现。
打开“灵光”App,在对话框语音给出指令,每经记者随机测试了其生成小应用的多种玩法。
每经记者在“灵光”App语音输入“我想在一个月内背会初中一年级单词”信息后大概一分钟,便生成“30天背完初一单词作战地图”,不仅包括了核心目标、阶段作战计划、三维记忆法、每日执行清单以及实战工具推荐等,还给出了一个名为“单词记忆规划师”的AI应用,按设定选择每日学习时间、记忆难度系数等个性化参数,生成一个专属的学习计划。

“灵光”App生成的“单词记忆规划师”AI应用
当每经记者提出“想玩五子棋”的需求后,“灵光”App马上给出核心玩法、规则精要、新手速成指南和进阶学习路径,还有一款“五子棋对战”AI应用。“增加人机对战模式”后,每经记者用这款应用和AI来了一场人机大战,简单几个回合后,作为白棋方的AI获胜。

“灵光”App生成的“五子棋对战”AI应用
“全代码生成技术不是简单的模板填充,而是透过现象看需求本质,从你不经意的一句话里提取关键词,再调用知识,自动编写代码,最终生成一个轻量型的可交互应用。”一位科技博主在测试“灵光”App“闪应用”后给出两个关键词:快、轻量。
普通人“零门槛”也能当上程序员,AI助手的生产力边界已经被重新定义。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闪应用”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健身计划工具、旅行规划器还是健康食谱生成器,均可实现一句话生成、参数自定义、即用即分享。目前,灵光还包括“灵光对话”和“灵光开眼”两大功能。
“后来者”的突围,AI应用竞争步入生态战
让AI应用走入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争相竞逐的目标。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DeepSeek、字节跳动的“豆包”月活均破亿处于领先地位,依托微信生态的“元宝”颇具存在感。如今,阿里系凭借“千问”和“灵光”强势入局,而“灵光”刚刚上线就展现强劲势头。
“与其他大厂相比,蚂蚁更注重实际应用场景的落地。”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在大厂布局AI赛道上,蚂蚁集团的AGI(通用人工智能)布局进程显示出其战略前瞻性。蚂蚁通过灵光等产品,逐步实现从金融科技向通用AI的扩展,强调多模态和全代码生成能力,这有助于其在竞争激烈的AI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认为,“灵光”App的推出显示了蚂蚁集团致力于将前沿AI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决心与实力。此外,蚂蚁集团还在不断探索AI技术在金融科技、安全防护、智能客服等多个领域的深化应用。通过对人才、技术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蚂蚁集团正在逐步构建起一个全面且深入的AI生态系统。
谈及“起步稍晚”,灵光负责人蔡伟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大模型应用市场仍充满不确定性与机遇。真正决定产品价值的,不是“是否早一步入场”,而是“能否在拐点来临时,以足够成熟的技术、产品与生态,承接住行业爆发的红利”。这也是蚂蚁推出“灵光”App、持续投入大模型领域的核心逻辑:在早期阶段扎根技术与用户需求,为未来的行业爆发做好充分准备。
随着更多玩家加入,AI to C的入口争夺才刚刚拉开序幕。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AI入口之争进入“超级App+生态”阶段。灵光与支付宝小程序、支付、信用体系无缝衔接,可一键把生成的应用转化为商业小程序。
他预计,其他大厂也会把“生成能力”快速嫁接到自己的支付、社交、地图、电商等场景,2026年或出现“生成式小程序”爆发潮。
对用户而言,工具化AI的普及意味着更高效的生活方式。业内普遍认为,随着多模态内容生成技术的发展,像灵光这样的工具将会催生出更多形式新颖、功能强大的应用,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AI应用创新也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实时性。
重庆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王文涛表示,未来AI应用创新将逐渐走向“平民化”,催生个人开发者生态,降低应用开发门槛至自然语言层级。同时仍需平衡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压力。AI应用创新也要求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面对由此带来的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问题,确保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
3年科研投入超650亿元,蚂蚁AGI战略进阶
蚂蚁集团《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蚂蚁集团坚定围绕人工智能及数据要素技术、分布式计算及安全领域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2022年至2024年科研投入分别为204.6亿元、211.9亿元和234.5亿元,总投入超650亿元,连续三年占总营收的比例超过10%。
“我们始终聚焦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拓展,在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关键方向持续攻关,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潜力上限。”蚂蚁集团在报告中称。
将应用开发嵌入日常对话,灵光被视为蚂蚁集团AGI战略的产品级探索。其实现了基于全代码生成的多模态输出能力,构建了多智能体协作的Agentic架构,能够动态调度图像、3D、动画等专用Agent(智能体)与工具,实时协作,为用户提供更完整、更丰富、更沉浸的视图体验。这突破了现有AI助手“文字+单张图”的天花板。
在业内看来,“灵光”App是蚂蚁集团首款面向C端的通用AI助手,也是其“AGI产品化”的第一张成绩单。
每经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以来,蚂蚁集团加速AGI布局。2025年初,蚂蚁集团成立了AGI部门,由CTO何征宇直接负责,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应用。4月25日,蚂蚁集团面向全球推出“Plan A”AI人才专项计划。在业内看来,通过对人才、技术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蚂蚁集团正在逐步构建起一个全面且深入的AI生态系统。
6月26日,蚂蚁集团发布AI健康应用“AQ”。在2024年9月上线的“AI健康管家”的基础上,AQ进行了问答专业度、多模态识别、个性化服务能力升级。
彼时,蚂蚁集团副总裁张俊杰向每经记者表示:“作为To C的平台,蚂蚁集团过去十年整合了很多供给,可以让用户点选式用服务。当AI在生产力上发挥能力的时候,把这些资源连接起来,再用AI的方式给用户更好的体验,这是蚂蚁做AI健康的优势所在。”
“我们认为在AGI时代,肯定要有一款我们自己的代表产品。可能是AQ、蚂小财,也可能是灵光。”蚂蚁集团CTO何征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蚂蚁目标是要做一款国民级的应用,而AGI目前不管是技术还是市场都空间巨大、充满不确定性,排兵的逻辑好比在沙漠找水,“一定不会把所有人都派到一个方向上。”
就在“灵光”App上线的前一天,阿里正式宣布其个人AI助手“千问”App上线公测,全面进军AI to C市场。对于与灵光同期发布的阿里千问,何征宇形容它们更像是“共赴AGI的战友和兄弟”。
何征宇还提到,蚂蚁的百灵大模型、灵光以及具身智能企业“灵波科技”是蚂蚁AGI战略的另一条隐线。他认为,AGI不应该是在数字世界里面,它最后还是会回到物理世界里面。“灵光”App为什么有“灵光开眼”功能?“开眼”未来也可能是机器人的眼睛。
虽然大模型应用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一些大厂已展现出对战略布局的坚定投入,在具体的路径规划、产品打磨与商业化推进等方面,为AGI奇点到来积累经验、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