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以“非凡‘十四五’ 聚力启新程”为主题的2025移动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湖北武汉举办。
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通过视频进行主旨发言。他指出,通信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已然来临,未来的核心不仅仅是数据的无损传输,而是智力的感知、流转与生成。这一从“数据搬迁”到“智力搬迁”的深刻变化,将彻底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启万物智联的崭新纪元。
回顾“十四五”,张平提到,4G可说是将对“人”的通信发展到顶峰,而5G是万物之间的通信,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所面临的内容是崭新的,而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做像以前一样类似的工作,而是进行新的探索,并在5G-A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论坛上发布的“‘十四五’我国移动通信发展十大关键词”(以下简称“十大关键词”)中,“5G领先”便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截至2025年9月,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470.5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11.67亿户,5G-A网络部署全国超300个城市,用户规模超千万。
在张平看来,如果说5G是做到“万物互联”,那么6G要做到“万物智联”。二者之间有本质差别,“互联”只要技术到位,便能实现;而“智联”则要求像人一样去感知、意识、发掘含义,甚至及时做出相应的动作等等。
“所以6G面临的是和人工智能结合的发展路径,而不是单纯从通信的角度来发展。”张平表示,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通信逻辑是追求在限定成本与功耗下,实现数据的无损“搬迁”;而当前的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往往依赖于巨大的算力,对成本功耗不甚敏感。
需要注意的是,回顾“十四五”,“超前预研6G”和“拥抱AI”也位列十大关键词之中。
从前者来看,“十四五”初期,我国已启动6G研发工作。目前,我国汇聚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百余家单位合力协同推进6G创新发展,组织全球主流设备企业全面参与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了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构建起技术攻关、试验验证、迭代优化“三位一体”的6G研发验证体系。
从后者来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移动通信与AI双向奔赴、深度共融,“智能原生”“5G-A×AI”“AI+”等新场景新模式层出不穷。
而结合6G和AI,张平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内生人工智能。他认为,将二者结合,必须创造一种全新的技术体系,让智能如同呼吸一样内生于通信网络之中,这就是6G需要攻克的核心难题。
“未来发展要把‘具有人的灵性’作为一个要点来做,赋予机器、赋予通信思考的能力。”张平指出,过去通信的对象是把“数据”从甲地搬迁到乙地去,而未来则将会是对“智力”进行搬迁。智力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数据,也可能是训练好的模型,更可能是一个个具有意识、能自决策、自学习的Agent,它们会在网络中流动、演化,变得越来越“聪明”。